中新网 • 浙江 • 正文

义乌:浙江人口最多县级市的发展经

2021-05-26 13:16:23  
《中国新闻》报版面。  钟新 摄《中国新闻》报版面。 钟新 摄

  中新网浙江新闻5月26日电(见习记者 汪旭莹)在“世界超市”浙江义乌,来往行人中,不乏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创客”。

  来自也门的辛巴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来义乌已有8年,平时以经商为生,经常在国际商贸城订货;“90后”的江西人彭兆建,两个月前刚在义乌创立公司,决心在这片沃土追寻“老板”梦;浙江宁波人桂海琴在义乌做生意二十多年,常年拼搏在市场一线……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如潮水般涌入义乌,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追逐梦想。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义乌市常住人口185.94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123.4万人)增长50.68%。这座被称为“空气中都弥漫着商机的城市”,市场主体达73.4万户,高峰时段,义乌一天就能新增1000名老板。

  近年来,义乌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日渐完善、民众幸福感越来越高。这一过程中,义乌,已成为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店小二遍地开花 义乌筑巢引凤奔跑招商

  相比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十年间,义乌新增人口逾62.5万人,增量甚至超过浙江温州、湖州等6个地级市。

  义乌,已然成为吸引人口流入的“磁力场”。2020年,金华市常住人口在义乌的“加码”下成功突破700万,超越台州,成为继杭甬温之后的浙江人口第四多的城市。

  从人口变化看义乌发展,这座城市展现出了勃勃生机。

  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义乌一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广纳四方来客,汇聚了众多创客来此“造梦”。数据显示,在义乌常住人口中,来自浙江省外的人口有88.02万人,占比47.34%。

  来自江西的彭兆建两个月前和朋友合伙开了家经营日用百货的浙江雷度贸易有限公司,朋友负责看店,他负责洽谈业务。

  “义乌快递业发达,小商品城资源很多。今年3月,我们在义乌成立公司,最近刚刚起步,每天平均能成交一百多单。”彭兆建说,对于未来的发展,他表示很有信心,因为义乌市场非常有活力。

  近年来,截至2021年4月底,义乌类似彭兆建这样的新增市场主体,已从2010年的15.3万户猛增到73.4万户,市场主体总数翻两番,创业者“密度”居全国前列。

  其中,电商、物流与直播等新业态呈“井喷式”发展。数据显示,义乌市电商主体从2010年1300余户增至2020年28万户,“店小二”遍地开花。

  据义乌市官方负责人介绍,义乌人口增长快速的同时,经济社会亦在持续快速发展。当地瞄准世界小商品之都的目标定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民生事业不断改善。

  “十三五”以来,义乌坚持奔跑招商,不断“筑巢引凤”。该市在巩固针织袜业、流行饰品、无缝织造等20多个优势行业基础上,积极招大引强,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70个,打造信息光电和汽车制造两大千亿级现代制造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据统计,义乌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614亿元增长至2020年148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倍,增幅高出浙江省近20个百分点、高出全国近30个百分点。

  随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来义乌就业创业的群体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蓝领、白领增多了,“泥腿子”变少了。人口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升,亦直接映射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上。

  2020年,义乌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与2010年相比增加45.15万人,占浙江省增量的10.8%。其中,2020年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39.94%,比10年前提高14.97个百分点。

  世界小商品之都 外来人口往来平安住得心安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这座浙江中部的县级市一步步成为链接全球的世界小商品之都。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汇聚于此,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区很温暖,这座城市很安全——这就是我们的义乌。”在义乌经商的伊朗人哈米说。

  2003年起,哈米开始在中国做生意。4年后,他在义乌创办了一家贸易进出口公司。在他居住的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流动人口达2.5万人,其中包括中国29个少数民族的2000人,以及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400人,是个多国籍、多文化、多元素的复合型社区。

  哈米的另一个身份,是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外籍调解员。

  小到买电话卡,大到申请注册公司、调解矛盾纠纷,他都主动承担起“志愿者”身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如今他还被聘为社区的消防安全宣传员、邻里纠纷协调员。

  近年来,义乌不断推进平安建设,创新“以外调外”制度,让外国“老娘舅”参与“中国式矛盾纠纷解决”,引入通外语、精贸易、有信誉的外籍调解员参与纠纷调解,能破除语言障碍,进一步保障矛盾双方权利,增加调解的亲和力和公信力,提高调解的成功率。

  “以外调外”是当地打造“平安义乌”的其中一环。

  “十三五”以来,义乌始终坚守“大平安”理念,着力提升民众安全感。直接而言,民众的安全感从该市犯罪率大幅缩减得以体现:2020年义乌市刑事发案8736起,相较于2010年的12724起,下降31.3%。义乌还获浙江的“平安金鼎”,实现“平安义乌”十三连创。

  “十三五”以来,该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民众“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

  例如,义乌改变了城区低矮破旧的“老面孔”,建成区面积增加近20平方公里。当地还积极开展智安小区建设,目前210个小区的智慧安防已建设完成。

  这些成绩的背后,凸显了义乌良好的社会治安状况和扎实的社会治理“功底”。外来人口往来“平安”,住得“心安”,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义乌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将始终坚持“平安是最大的民生”这一理念,建设更高质量的平安义乌,让每一个来义乌工作生活的人感到舒心、顺心、安心。

  夯实公共配套基础 为高端人才解后顾之忧

  要让人们,特别是高端人才“进来”并“留住”,首先要解决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让人们无后顾之忧,这是人口流入的终极密码。

  “引进高端人才,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硬件配套,是夯实义乌人才持续流入的基础。”义乌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3月,《义乌市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21年优秀教师选聘公告》称,聘用人员待遇将按照学校薪酬制度执行,薪酬待遇最高可达120万元每年,同时他们还可享受义乌市人才引进政策。此举引发广泛关注。

  近年来,义乌的教育经费总投入超过270亿元,其通过实施幼儿园“百园工程”,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14所。

  2020年,有12.28万外来建设者随迁子女在义乌实现了“有书读、有园上”。医疗配套不断完善,浙大四院、妇幼保健院等10所医院完成新建、迁建,当地民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浙江天派针织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时金良就赶上了“好时候”。

  2009年,只有高中文化的时金良从安徽蚌埠到义乌打工,最初他只是一名打样工,后通过自身努力,已是公司研发总监。“通过奋斗,我和老婆在义乌买了房,而且公司排进了义乌工业五十强企业,按政策可以享受到子女读优质公办小学的名额,这让我感到很庆幸。”时金良说。

  在义乌,像时金良这样虽没有高等学历,却能享受人才政策的民众不在少数。

  “我们不惟文凭论英雄,会按能力评价,例如自带流量的‘网红’等也能被认定为人才,在购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他们支持。”义乌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义乌人才数量从2010年20.4万增至2020年34.5万,专业技术人才从2010年5.8万增至2020年10.6万。2020年,仅电子商务行业就新招引大专以上学历超1.2万人,平均年龄25.2岁。

  义乌市人才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义乌非常注重大学生的招引,可长久以来义乌高等院校较缺乏,本地培养输出人才能力较弱,“我们正在试图打破这一困局。”

  近年来,义乌引进落地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等多个高校院所。目前,已有3000余名中国计量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在义乌新校区就读。

  “十三五”以来,在人口上扬的曲线背后,义乌不断完善公共配套,打造平安社会环境,持续栽下惠民为民的“梧桐树”。

  义乌市委相关负责人说:“义乌正努力为更多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机会,让义乌这座城市更能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完)

[编辑:王晶琦] 来源:中新网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