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 浙江 • 正文

探访“浙北蚕桑第一村”:千亩桑树成共富“金钥”

2021-05-08 17:33:33  
马村桑果  王舒君供图马村桑果 王舒君供图

  中新网浙江新闻5月8日电(记者 施紫楠)驱车驶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梅溪镇马村村境内,连片桑树林映入眼帘,枝头桑果乌黑沉甸。

“中国美丽乡村嘉年华暨2021安吉·马村第七届蚕桑文化节”现场  王舒君供图“中国美丽乡村嘉年华暨2021安吉·马村第七届蚕桑文化节”现场 王舒君供图

  8日,“中国美丽乡村嘉年华暨2021安吉·马村第七届蚕桑文化节”在马村举行,来自各地的游客齐聚于此,赏桑田景色、采生态桑果、品生态蚕桑宴。

  蚕桑,是马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个面积7平方公里的浙北小山村,不到10年时间已形成蚕桑养殖、果桑种植与加工、休闲采摘等为一体的蚕桑产业链,被誉为“浙北蚕桑第一村”。

  目前,该村桑园面积4500亩,其中果桑面积1000亩,村内90%的农户皆从事蚕桑生产工作,达到年产“万吨蚕、千吨果”的产业规模。

  马村村民朱粉娣种植果桑已经十余年时间,靠着家里的2亩地,每年增收能达到近2万元(人民币,下同)。

  “和以前种桑养蚕相比,果桑的经济价值高多了,一亩地能长出2000斤左右桑果,游客采摘也能卖到10块钱左右。”朱粉娣告诉记者,桑果很难保鲜,也不能进行长途运输,所以村民都会选择将桑果卖给村里的合作社进行榨汁售卖。

  现在,朱粉娣还在合作社开办的培训班学习桑木耳的栽培技术,“闲下来种点桑木耳,也能挣钱。桑木耳的品质和口感都比普通的木耳好,市场每斤售价最高可以卖到60元。”

  通过成立“马村蚕桑专业合作社”和“红桑果合作社”,马村还借助“合作社+农户”的养蚕新模式,以科技带动养蚕业发展,提升蚕茧的产量和质量,走出一条立体循环蚕桑产业路。

  桑叶用来养蚕;桑果加工榨汁;蚕沙养鱼,鱼塘塘泥给桑树施肥;废弃的桑枝打碎后,用来制作成菌床种菇;废弃的菌渣又可以用来种桑树……

马村集市  王舒君供图马村集市 王舒君供图

  千亩桑树,真正成为马村村民的“致富树”,每年产值可突破千万元。

  2014年起,梅溪开始举办蚕桑文化节,通过“产业”+“文化”+“农业休闲旅游”的模式,进一步强化马村蚕桑文化的品牌效应,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加快安吉县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

  “通过连续举办蚕桑文化节,马村蚕桑打响了品牌,打出了知名度。”梅溪镇镇长徐启龙介绍,去年马村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万元。

  一片片碧绿的桑叶、一个个晶莹的蚕茧,成为马村百姓走向共同富裕的“金钥匙”。

  “我们相信,在全体梅溪人民的努力奋斗下,梅溪的发展一定会‘破茧成蝶’,芝麻开花节节高,以优异成绩向建党百年华诞献上隆重的贺礼。”徐启龙说。(完)

[编辑:王晶琦] 来源:中新网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