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 浙江 • 正文

史晋川:疫情加速民营企业分化,应重视创新与产业链安全

2021-01-25 17:53:56  

  记者 胡亦心

  在6个月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专访了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史晋川。

  史晋川教授认为,新冠疫情使世界经济长周期进程出现了逆转,经济从“萧条—复苏期”退回到“衰退—萧条期”。并且,由于天灾给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不太可能回到疫情冲击的原点上重新复苏,而是在一个比原点更低的、更艰难的超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开始恢复。

图为入榜2019、2020百强民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浙江省市场监管局 供图图为入榜2019、2020百强民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浙江省市场监管局 供图
2020年1-6月浙江省个体工商户在册数量。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供图2020年1-6月浙江省个体工商户在册数量。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供图

  6个月过去了,担忧的事情都发生了么?我们再次采访史晋川教授,了解他对未来经济发展态势的判断,以及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史晋川分享观点。王刚 摄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史晋川分享观点。王刚 摄

  中新社记者:在6个月之前接受采访时,您判断说,疫情结束之后,世界经济不可能回到原来的起点,而是在一个更低的、更艰难的起点起步。立足当前的现状,您觉得当时担忧的事情都发生了吗?

  史晋川:从经济整体发展的现状看,我们确实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原点。我曾经讲到,疫情来临之前,我们世界经济的长周期已经处在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萧条—复苏期”,进入震荡中的缓慢复苏阶段,而且我们是有希望看到,世界经济可能会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稳的复苏阶段。

  图为第26届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标准)博览会和浙江省第七届省外市场采购浙货对接会开幕式现场。胡亦心 摄  图为第26届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标准)博览会和浙江省第七届省外市场采购浙货对接会开幕式现场。胡亦心 摄

  但是疫情来临,使整个世界经济长周期的阶段发生了变化,世界经济整体运行进入到了一个低谷,处在衰退阶段。世界银行也好,IMF也好,各种国际经济组织都已经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是处在负增长阶段。

  这个负增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即使2021年疫情能得到控制,但因为2020年的负增长,2021年的起点实际上要比疫情之前更低。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使大变局的变化更多,更复杂,也因此,我们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多了。所以说,我们现在遇到的整体情况比疫情来临之前肯定是要更加糟糕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疫情得到控制,我们也不可能再回到疫情爆发前的原点。同时,全球的产业分工格局、全球的供应链都已经被打断,而且到目前为止,由于全球第4波疫情的冲击,欧美的复工复产和社会生活都不能很好进行,还有很多产业链无法顺利的运行和续建。全球目前仍然处于艰难复苏的过程当中。

  中新社记者:我们现在提出用双循环的思路去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您觉得在这种思路之下,中国的产业链会如何重构?会有什么样的新特色?

  史晋川:中国经济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不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它是开放的。到2019年,中国进出口占GDP的比重,也就是所谓的外贸依存度超过了30%,国外市场需求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外贸受阻后经济影响也就越发明显。所以在疫情的冲击下,国家就提出了“双循环”战略。

胡亦心 摄胡亦心 摄

  “双循环”战略主要的战略目标是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一种新的格局。在“双循环”格局的建设过程中,它既会涉及到供给端,也会涉及到需求端。

  从供给端的角度来讲,中央现在进一步强调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产业链和存货的问题,同时强调了产业链的重构。在需求端,中央非常强调需求侧的管理。

  在全球生产网络和产业链方面,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的有关专家总结了未来会出现的三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区域化、链群化和备份化。

  首先是区域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产业链是按照各国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产业和技术分工的,所以产业链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布局和打造的。

  我们可以看到,疫情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冲击,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多变和不确定性,这使得产业链重构会具有区域化特色。

  也就是说,未来产业链的构建会在某些特定区域,以大国为节点,在空间临近的主要经济体之间布局。我觉得未来会形成像东亚经济体和东盟,欧洲欧盟,北美和墨西哥这样的区域化产业链。

  第二个是链群化的趋势。这个趋势在中国会更加突出,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所谓的世界工厂,已经具备很多成熟的制造业产业链,但是仍缺乏一些很关键、尖端的部件。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在很多地区都形成了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往往都是跟开发区有关的,而且在开发区产业集群集聚过程当中,又有从产业的一般集聚,向现代产业集群演化的趋势。

  而且,这些开发区或者是产业集群在空间上相对比较集中,也有相对可以依托的一些科学或者技术平台。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链群化的趋势会表现出来。

  链群化趋势中,整个产业链中会由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具有很强研发和创新能力,同时对整个产业链构筑处在关键节点的一些人或企业作为“链主”,实现以现代产业集群为依托的产业链重构。

  第三个是备份化。产业链在重构的过程当中,世界各地都会形成一些区域化的产业链,这些区域化的产业链之间会有很多重叠,很多企业可能不仅是参与了某一个区域的产业链的重构,它同时也会参与另外一些区域的产业链的重构,这种现象就是备份化。

  备份化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为了防止产业链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受到了外来的、不必要的一些政策或者干扰限制时,我们可以启动同时参与的其他区域的产业链,这样能够保证产业链更加安全、稳定的运行。

此前,中新社浙江分社专访史晋川教授。王乐晨 摄此前,中新社浙江分社专访史晋川教授。王乐晨 摄

  中新社记者:接连经历了贸易摩擦以及疫情大考,我们现在谈民营经济都说它经历了淬炼与重生,您觉得民营企业在这次疫情大考中都能得到什么样的经验和启示?对于新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民营企业应该做些什么?

  史晋川:在疫情中,大量的中小企业受到一样的冲击,包括疫情带来的生产中断、市场订单消失、市场销售困难,以及供应链和融资方面的许多问题。

  2020年下半年,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实际上出现了分化,有的企业越来越好,或者说在向好的方向走,但是有的企业越来越差,越来越顶不住。

  所以在2021年的发展当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个是对于发展还不错的企业,它们还是需要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有高度的思想准备。因为现在欧美不能复工,很多订单就到了中国,但如果这些国家的疫情得到控制,一些订单可能就会消失。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订单量,实际上是处在一个特殊情况下的,不是一个可持续的状态,对这一点一定要有思想准备。

  而对于许多的非常困难的企业来说,一方面是企业自身要做好思想准备,另一方面,政府不要轻易的去松动帮扶政策。

  此前由于疫情冲击民营企业,各级政府给予了很多财政和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我认为,这些政策不要轻易的去改变,至少在2021年的一季度到上半年,应该继续保持一定的力度,等到情况有进一步好转,经济发展的确定性更加稳定了,再考虑做一些政策调整。

  对我们民营企业来说,经历了这次疫情的冲击,可能需要在这几个方面去反思。

  第一,国家一直提倡要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要高质量发展,疫情冲击加强了这种紧迫性。我们可以看到,在疫情当中,凡是坚持创新驱动,能够利用各种各样的创新来缓解或者是抵消疫情冲击的企业,能利用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开拓产品市场的一些企业,日子相对就比较好过。

  所以我觉得,民营企业第一要创新。

  第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民营企业对于自己身处的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就是我前面讲到的“备份化”趋势。也就是说,在产业链中要更多的考虑到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和意外的情况,这样才不至于在突然的外部变化冲击下手忙脚乱。

  此外,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平衡也非常重要。中国从1987年提出国际大循环之后,很多企业都依赖国际市场。浙江是一个外向型城市,出口的比重更高。现在因为欧美的疫情没有控制住,导致国内很多企业接到了很多订单,但这不是一个常态,我们要更加理性地去看未来发展,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按照中央“双循环”战略,实现国内市场的拓展和外需的拓展,在这两方面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平衡。

史晋川教授在接受采访。胡亦心 摄史晋川教授在接受采访。胡亦心 摄

  中新社记者:您上次提到,疫情的拐点还没有到来,最黑暗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您现在觉得,最黑暗的时刻来临了吗?

  史晋川:我个人觉得,从全球范围来看,疫情是不是已经见底,可能还要根据疫情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各国疫苗注射以及带来的疫情控制情况来分析。这些可能要等到2021年一季度结束才能够见分晓。

史晋川教授与科斯教授。受访者 供图史晋川教授与科斯教授。受访者 供图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在2020年的三季度,中国经济实际上已经开始触底反弹。我个人不太主张轻易用“V”型反弹,因为这个图形看起来很乐观,V的左边太深,右边起来又很快,但实际上,起来的时候会更缓一些。

  我觉得,虽然中国经济已经见底复苏,但是由于世界疫情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还是要非常的小心,在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使经济进一步发展。

[编辑:孙妮亚] 来源:中新网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