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 浙江 • 正文

回顾浙江百年瞬间:昔日革命摇篮 今朝“红色打卡地”

2021-07-19 20:16:14  
《瞬间:重返浙江红色现场》。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提供《瞬间:重返浙江红色现场》。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提供

  中新网浙江新闻7月19日电(记者 邵燕飞 胡丰盛 施紫楠)红船起航,转瞬百年。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浙江作为“红色根脉”,百年来留下了太多难忘的瞬间。

  嘉兴南湖,一条游船扬帆起航,开辟了新时代的革命航道;东海之滨,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青年在大陈岛挥洒汗水,铸就一个又一个辉煌;杭州西湖,宪法的种子在此播下,新中国迈开了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脚步……

  放眼浙江,红色资源数不胜数。进入新时代,如何以旅游的方式,更深刻地诠释红色文化,在重温建党百年历程中感受到艰辛、伟大、辉煌?翻开《瞬间:重返浙江红色现场》(以下简称《瞬间》)一书,或可在一个个党史“瞬间”中寻得答案。

斋郎战斗挺进师指挥部旧址。斋郎村供图斋郎战斗挺进师指挥部旧址。斋郎村供图

  缘起:革命摇篮薪火相传

  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在浙江这片满是红色基因的热土上,每座山都有故事,每条河都有传奇。

  100年前,一叶红船从嘉兴南湖起航,带领中国在时代大潮中劈波斩浪、驭势而行。

  在《瞬间》一书《南湖的那一天》篇章中,就记载了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瞬间,揭示中共一大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续会的经过。

  1921年7月30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最后一次会议因侦探的闯入被迫中止。代表们在商讨会议新地址时首先想到了杭州西湖。最后经过比对,“比较安全”成为嘉兴南湖方案胜出的主要原因。

  1921年8月2日一早,王会悟与几位代表先行出发至嘉兴,预订好第二天开会用的船只,并到南湖察看地形。8月3日,其他代表乘早班快车到达嘉兴召开嘉兴南湖会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红色,也成为浙江最鲜明的底色。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挺进浙江,在浙西南坚持了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开辟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书写了荡气回肠的一页。

  《瞬间》记录的这段历史中,《两只红军碗》的故事尤其动人。

  1935年4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从福建寿宁进入庆元斋郎村,村民皆以为又是白匪进村,纷纷逃进山里躲藏。逃跑途中,6岁的叶庆炉摔了一跤大哭,为了不暴露全村人的行踪,姐姐只好把他背回村里。

  当住宿在村外灰房、牛栏等地方的红军煮好一锅面准备就餐时,循着哭声找到了叶庆炉和姐姐,为他们端来了两碗面。此后,红军在村里的六天时间里,叶庆炉姐弟俩每餐都能吃到红军送来的饭菜。

  红军走后,留下的两只碗,在之后的八十余年里都被叶庆炉时时珍藏,直到85岁那年才捐赠给斋郎战斗旧址纪念馆。

  初心不改,已过百年。眼下,之江大地上,这些红色地标依然闪耀着指引未来的光芒,并在新时代浙江奋进的路上集合起凝聚人心、造血强力的澎湃力量。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北山街馆区)外景。“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供图“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北山街馆区)外景。“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供图

  铭记:红色基因创新呈现

  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大量红色遗迹,成为浙江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红色资源,因创新表达而鲜活生动,因活化利用而历久弥新。

  发挥好山好水好风光的旅游大省优势,浙江促进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眼下已形成十数个国家级和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上海——嘉兴——平阳”更是被纳入国家三十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之列。

  创新呈现载体、提升文化内涵,成为浙江发展红色旅游的“关键之举”。

  《瞬间》中记录:一大代表当年坐车的嘉兴火车站于1937年被日军炸毁,眼下,当地遵循历史资料对当年老站房进行1:1复原,复建后的站房将成为嘉兴火车站历史博物馆,成为一个“森林中的火车站”。

  起草“五四宪法”的办公地点杭州北山路84号30号楼,如今则成为“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不仅展陈历史,更是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领导干部开展宪法宣誓的重要场所,还是青少年第二课堂、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场所……

  近年来,浙江还坚持把红色旅游景区发展与乡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质量,增加乡村综合效益。

  革命老区村丽水斋郎村,自从2019年正式启动总投资4000万元的“斋郎军旅小镇”暨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项目后,红色氛围越来越浓厚,有效带动村内红色旅游的发展,也使村内红色古迹得到了更好保护。

  如今的斋郎,还在打造“旅游、生态、休闲”相结合的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前来“打卡”。在村里经营农家乐的村民叶光启,一年收入有七八万元。

一大后人在南湖合影。王明华供图一大后人在南湖合影。王明华供图

  延续:红色精神历久弥新

  风雨过了,云还在;英雄去了,革命精神永存。眼下,红船精神、垦荒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等,已成为激励千万浙江儿女奋进的精神动力,并指引浙江人民不断奋斗。

  65年前,一批批风华正茂的青年怀着满腔热血,登岛垦荒,将满目疮痍的荒岛变成了青春奉献的热土,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时至今日,垦荒精神也一直影响着大陈人。

  翻开《青春无悔:浙江大陈岛的垦荒岁月》篇章,大陈人并没有因为台风多、风浪大而退缩,而是迎“风”而上,勇担风险,敢于加大技术投入,不断创新养殖方式,最后率先引进大型抗风浪的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在全国首创铜围网养殖技术。

  而离开大陈岛的垦荒队员们,更是在工作中继承垦荒精神,陈萼亭转向海岛文化事业“垦荒”,40年坚守海岛,活跃在大陈岛文化宣传的第一线;张其元、戴婕媭夫妇走上创业路,开创了台州中式快餐连锁店王国;热爱音乐的金可人回到椒江后,参加了军民业余文工团……

  红色基因,早已融进浙江人民的血液,不畏艰难困苦的韧性、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也在代代相传的故事中,在祖父辈的言传身教中,成为其不断前进、不忘初心的精神内核,且历久弥新。

  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后人、80岁的浙江大学老教授王明华教书育人40多年,总是和年轻一代讲党的历史和传统,谈理想和使命。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将来不论是留在国内,还是出国深造,都要记着党,记着国家,常回‘家’看看!”

  退休后,王明华继续让“红色基因”发光发热,“跟着王明华学党史”成为浙江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一个品牌项目。他还常带着学生去南湖革命纪念馆,告诉大家,信仰是红船精神中最根本的东西……

  据悉,《瞬间:重返浙江红色现场》一书由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与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撰,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完)

[编辑:胡婉颖] 来源:中新网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