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
Rui深读丨“防重症”,且看县级三甲医院如何有序应对防控转段的挑战?
2023-01-11 14:35:10   来源:瑞安新闻客户端

  像全国各大城市一样,瑞安平稳渡过第一轮感染高峰期之后,进入“防重症”关键阶段,全城医疗机构重症床位运行高度承压。

  作为县级三甲医院,市人民医院设临床专业学科47个,病区51个,共有医护人员2000余人,其中急诊和重症医务人员约200人。应对往日的就诊量,医护人员已经极为忙碌,特殊情况下,医护人员更是连轴转,压力剧增。“发热门诊、急诊和ICU,随着疫情的变化发展,这3个点会逐个承压,应对不好就容易发生医疗挤兑。”市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张斌斌介绍。

  面对种种困难,市人民医院全院“一盘棋”,打破学科壁垒,共同摁下“快进键”,超频有序运转。医护人员们咬紧牙关、攻坚克难,轻伤不下火线,甚至带病上岗,昼夜不息,为瑞安市老百姓筑起一道坚固的生命防线。

  全院“一盘棋”,统筹分流

  在市人民医院万松院区的急诊中心大厅里,椅子上的病人在咳嗽,轮椅上的患者在吸氧……就诊者或在排队等候,或在叫号分流,或在等待分配床位。

  在新冠病毒感染最高峰时,万松院区的急诊抢救室里,每6分钟就会增加1位病人。

  急诊抢救中心主任钱松泉介绍: “在收治入院的病人中,主要包括有重症化倾向的,以及出现低氧血症、胸闷、呼吸困难的危急重症患者等等,我们需要密切观察他们的生命体征变化,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这些危重病人,年纪大,基础病多,给我们造成了更大压力。”

  患者数量和病情的情况让急诊的医护人员的压力骤增。按照应急情况,急诊中心的医生全天4班倒,高强度工作6小时后大家都已经精疲力竭,正常下班已经成奢望。“到交班时间了,往往手上还有一大堆事情没有处理,等处理完都是好几个小时之后了。”急诊中心的医生叶应建无奈地说。

  在叶应建看来,最艰难的是从23时至第二天8时的夜班,简直苦不堪言。“下半夜送来的,往往是最重的患者,难以忍受才会半夜到院,麻痹不得。”他说,很多老人发烧了几天,安静居家不太动,家里人开始以为只是精神不好,等到送来的时候就已经很危险了。医生会第一时间关注血氧饱和度。低氧的病人需要进行吸氧,呼吸衰竭的病人需要气管插管。

  每一次诊断都是争分夺秒,每一次抢救都是生死时速。“快!马上给病人插管!”1月3日13时许,一名90多岁的老人到达医院时,血氧指数仅为65,濒临死亡。她有着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严重基础病症,这增加了医生处置的难度。急诊中心果断进行气管插管,用呼吸机为患者进行人工通气,让老人渡过了难关。

  连日来120救护车送来的人大多为老年人,部分存在肺部炎症的表现,以低氧、胸闷症状为主。

  前段时间,抢救室一直是高位运行,老患者刚被送往住院部或者ICU,新患者立刻就补进来。医院紧急抽调15名医生和41名护士支援急诊抢救中心,确保每一位进入抢救室的重症患者得到快速救治。

  “抽调的护士,都是有重症监护经验的人员,经过简单的培训,让她们了解抢救室的诊疗流程后,就能投入工作了。再让新成员和老成员一起搭班,有什么问题可以共同解决。” 急诊抢救中心护士长林少琴介绍。抽调的医生,也都是各科室的骨干力量,同样采取老带新的方式,让新同事尽快适应新的科室。

  全院“一盘棋”,统筹安排。最近,钱松泉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参与患者的分流,以最快速度让病人得到治疗。钱松泉要与医务科的工作人员合作,了解每个科室的空余的床位,一有床位空余,按照患者就诊的时间、病情及时分流到相关科室,确保救治患者的第一关口通畅。

  医院还通过增设内科夜门诊、开设互联网门诊、将夜门诊时间延长到晚上10点30分、医务科定期分流等举措,帮助分流急诊患者,减轻急诊负担。

  呼吸内科成急诊和ICU间重要桥梁

  呼吸内科是医院应对疫情的最重要科室之一。这段时间,呼吸内科一病区不仅44个床位全满,还在走廊上加了12个位置。

  “护士,没位置坐怎么办?”“护士,针打完了快来拔针!”“哎呀,他回血了怎么办?”“一定要留针嘛?”诉求此起彼伏,负责监测的护士推着小车,穿梭在人群间忙得脚不沾地。

  呼吸内科一病区护士长杨静奔进来查看情况,跟着她的步伐,记者随后来到病房内。“最近到我们科室的病人,部分症状比较重的话,就需要上呼吸机。”杨静说,上呼吸机的病人原本是需要转至ICU病房的,如果ICU病房满员,部分病人就先留在呼吸内科照顾。

  呼吸内科病房,俨然已成为第二ICU,急诊来的病人在入住ICU之前和之后,很多都在这里过渡,将救治的关口不断前移,这大大降低重症转为危重症的风险。

  但这也让呼吸内科的护士们忙得席不暇暖。用普通病房的人力照顾ICU病房的病人,大家的神经都是紧绷着的。

  作为一名护士,有时候拼尽全力,也不得不面对病人离去残酷的一面。不过更多的是,病人在医护人员全力以赴的努力下,赢得了生机。1月3日21时许,一名被分流至呼吸内科的病人,突然心脏骤停,医院的“6999”抢救机制马上启动,正在办公室的杨静听到病人需要抢救的广播,马上前往,危重抢救小组的医生也马上过来了,由于处理及时,病人恢复了心跳,病情稳定了。

  作为骨干力量,杨静经常会超负荷工作,顾不上家人,更顾不上自己。不像有的职业,忙完这一阵,可以喘口气、歇歇脚。作为医护人员来说,只要一天在岗,面对的就是无数鲜活的生命,肩膀上扛起的是无数家庭的希望。“想想还是值得的,看着自己照看的病人撤掉了呼吸机,慢慢恢复健康,这就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也是我们能坚持下来的主要动力。”杨静说。

  除了呼吸内科,为了更大程度地治疗患者,市人民医院将普通病区进行整合,整合心胸外科、烧伤科等有能力接诊的部分病区作为急危重症患者收治拓展区。同时,拓展瑞祥普外、万松肛肠外科、甲乳外科、眼科等病区为亚重症区域,收治重症患者。另外,通过劝导轻症患者出院,暂停择期住院等举措,腾出其他病房收治重症患者。

  此次感染对产科亦产生了较大影响。“孕妇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待产孕妇中也有不少发烧了,孕妇高烧会对胎儿造成影响,我们要用药将产妇的温度降下来。不少药品有孕期限制,但前段时间,较为安全的退烧药非常紧缺,好在市卫健委紧急调到了一批药,产科分到100颗乙酰氨基酚,可谓‘雪中送炭’!”妇产科主任林琳说,一小部分产妇,烧着进分娩室,生产的过程中,会发现产妇的羊水都很烫。这部分胎儿容易出现胎内窘迫,因此如果产妇产程不太顺利的,研判之后她们会放宽手术指征。

  林琳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产妇,前期产科将病区分为阳性区、病史疑似区和非阳性区,直到1月8日,新冠病毒感染被调整为乙类乙管之后才取消,但她还是会一再提醒产妇做好自身防护。

  据悉,为了进行同质化的诊疗,医院还整理颁布了多个最新版本的院内诊疗指南,供各科医生参考,医生们可以根据指南来快速熟悉最新的诊疗措施。

  集中挖潜再造ICU病区

  ICU,医院中离“死亡”最近的科室,最近半个多月,这里的气氛更加紧张。毫不夸张地说,这里就是和平年代的前线战场,每一张病床就是一个作战单元,医生、护士以及运送氧气瓶和麻醉剂的护工来回穿梭,没有一刻停歇。

  “血压太低了,搏动也很差,血氧含量上不来!” ICU病房里,记者目睹一场抢救正在紧张进行。

  医院ICU的床位已经由30张拓展到43张。然而科室只有14位医生,压力颇大。不仅人员配备吃紧,呼吸机、血透机、监护仪等医疗设备也一度比较有限。

  80后的ICU骨干医生管磊,经历过无数生死场面,回忆起前段时间面对骤增的重症患者,他坦言内心承受着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

  “我不仅要负责ICU病房里的病人,还要负责3个病区,作为该病区重症患者管理‘顾问’,定期指导、督查重症患者处理情况,随时解答重症患者救治中的各种问题。”管磊说。

  为了更好地联系3个病区,管磊专门成立了3个微信群,每个病区的病人如果有危及生命的指标,就可以在群里及时沟通,当然紧急的情况还是要电话联系。

  管磊所说的指导3个病区,是市人民医院新推出的举措。该院建立重症患者管理分病区联系机制,抽调呼吸、感染、重症医学等专业高年资医生18人组成重症患者管理专家团队,负责全院重症患者疑难讨论、重要抢救、救治方案协商等工作,同时,专家团队的每一位专家负责3至4个病区。

  还没跟记者聊上几句,管磊就要从ICU病房赶到急诊13楼,这里整个楼层都腾出来,作为重症监护扩充病区,扩充重症床位30多个,相当于再造一个ICU病区,当天该病区已经收治了好几名重症病人。在此之前,为应对重症患者救治,医院已经扩充一个ICU新病区用于戴呼吸机患者集中救治。

  增加ICU病区,医疗团队要如何构建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何国鑫介绍,ICU现有医生14人,一分为二,再抽调全院有重症救治、护理经验的医务人员,补充进ICU,其中抽调医生15名,新老医生搭班,以一带多团队模式扩充重症救治能力。经过人员补充后,重症医学科共组建成6个医疗小组,负责两个ICU病区。何国鑫自己也带领了一个团队,除了他自己外,团队里还有2名原本ICU的医生,外加1名新抽调的医生。

  另外,全院有医师执业和护士执业的全体医务人员,包括行政后勤人员,能顶岗的全部投入临床一线,同时,紧急召回进修人员,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确保一线救治工作。

  “此次冲击虽然涉险过关,但是医院马上意识到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卫生挑战,需要马上总结经验并更新升级相应的预案。”张斌斌表示,为此,医院在充分总结经验的情况下,充分利用HVA、FEMA等前瞻性管理工具,针对服务人群的数量和特点,在市卫健局的领导下,对医疗资源分布的调配方案进行布置:分别细化更新了发热门诊紧急扩容方案、重症中心建设和转化方案、定点医院平战结合工作方案等,为未来的挑战做准备。

  [新闻链接]

  老年人发病隐匿,预防更重要

  “中老年人是新冠病毒易感和高危人群。在第一波感染了的年轻人陆续‘阳康’的同时,老年人的危急重症表现却往往有所滞后,这跟老年人群往往发病晚、发病隐匿有关。”钱松泉介绍。

  老年人发病隐匿,需要照护者更多一层关心。钱松泉说,临床上遇到不少的老人肺部一旦出现了严重的炎症,极有可能表现为旁人难以理解的行为异常。“家中亲属,或者养老院的护工一定要密切随时关注老年人的异常体征变化,比如老人原来吃饭吃得挺好,突然不想吃饭了,原来心情也很平静的,突然很狂躁,呼吸频率明显加快等等,都要第一时间送医,因为这可能都是肺部出现炎症缺氧的表现。此外,家庭也可常备一个血氧监测仪,当老人血氧饱和度低于93%时,就应及时送医。”他说。

  另外,对于高危人群,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一些老弱病残孕且有基础病的人群,应尽量少出门,在家多通风。如果外出要戴N95口罩,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等到春暖花开时再走出去,防止感染的快速扩散,减少基础病重症的增加。

  钱松泉还呼吁,一些已经阳康的人群尤其是年轻人,如果还存在咳嗽的症状,可以选择该院门诊进行常规诊疗,进行CT评估,将急诊资源让给真正有需要的老年人等脆弱人群,也可以前往具备相应诊疗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作者 黄丽云 阮玲玲)

[编辑:王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