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 浙江 • 正文

生效行政判决仍存争议 浙江检方两年化解行政争议案569件

2021-07-22 19:23:15  

  中新网浙江新闻7月22日电(郭其钰 徐笑余)历时7年、经过23个法律程序,湖北籍务工人员宋某与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保险行政争议案圆满结束。

新闻发布会。郭其钰 摄新闻发布会。郭其钰 摄

  期间,因其劳动保障监察申请提出时间超过2年法定期限,多次诉讼被驳回,宋某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获得相应补偿,生活十分困难。行政判决已生效,争议却一直存在,难以化解。最终浙江温州检察机关通过检政联动、远程视频公开听证、司法救助等措施,为宋某争取到救助金7万元。

  7月21日,在浙江检察机关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高杰介绍,自2019年5月行政检察职能部门设立以来,浙江检察机关对错误行政生效裁判提出抗诉或再审检察建议27件,对法院正确的生效裁判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873件,成功化解行政争议案件569件。

  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剑指何方

  行政案件中,会出现行政裁判已生效,但当事人认为其权益仍处于受侵害状态的情况,此中往往又掺杂行政执法、审判活动的瑕疵或存在“程序空转”等客观问题。

  2019年,检察机关全面构建起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四大检察”工作格局。浙江检察机关把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作为行政检察的重点,关注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案件,通过抗诉、检察建议等方式,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积极释法说理,化解行政争议。

  “行政检察案件是行政争议在司法程序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大多数经过行政复议、诉讼,环节多、周期长,矛盾比较尖锐,纠纷解决难度大,属于‘难啃的骨头’。”浙江省人民检察院一级高级检察官傅国云介绍,检察机关立足为民解忧纾困,在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与促进依法行政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避免程序空转、无效诉讼,促进案结事了。

  其中对于法院行政裁判确有错误的,检察机关依法提出抗诉、再审检察建议,并通过释法说理、心理疏导,使当事人回归理性,达成和解。对于经过行政复议、行政审判等程序仍无法解决合理诉求、案结事未了的,检察机关发挥行政检察监督优势,有效化解行政争议。

  行政争议化解背后的民生与民声

  2011年9月,钟某因不服法院民事判决及执行,采取拉横幅的方式发泄不满。在警方对其调查过程中,钟某头晕、手无法写字,后被诊断为脑出血(中风)。之后,钟某向公安机关提出行政赔偿申请,不获公安机关支持,多年来其不断提起行政诉讼。

  为解开钟某的心结,真正化解矛盾,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检察院组织公开听证。在多方沟通和释法说理下,钟某当场承诺息诉罢访。同时,检察机关考虑到钟某年逾七十、家庭困难,经研判决定实施司法救助。

  “每一个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案件的背后,都是民生所系、民心所向。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对当事人的真实诉求予以协调与回应,从源头解决争议。”高杰表示,2019年以来,浙江检察机关成功调处化解涉及扶贫脱贫、减税降费、生态保护、土地征收等案件394件,化解涉及企业合法权益案件159件。

  如疫情期间,检察机关重点对企业复工复产的劳资纠纷、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等行政争议开展调处化解工作。此外为防止当事人“因案致贫”“因案返贫”,浙江检察机关化解涉工伤认定、劳资纠纷、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案件53件,开展司法救助13件。

  公开听证凝聚各方关注与合力

  行政争议往往历时长、涉及多方,有诸多复杂因素,想要彻底化解,公开听证是有效方式。这一形式可以为“官”民搭建起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消除分歧,形成共识,最终促使案结事了。

  为让公平正义在更大范围内可视、可监督,浙江检察机关积极推进直播听证。如宁波市人民检察院办理的黄某土地登记行政争议申请监督案,采用“网络直播+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席”模式公开听证,分清是非、厘清责任,针对行政机关资产清查不到位,导致黄某等人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协调行政机关补偿,实现争议妥善化解。

  据悉,这是浙江首个全程公开直播听证过程的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案件。傅国云认为,网络直播公开听证增强了检察机关办案透明度,以公开促公正公信,是推行检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生动实践。

  此外,为更好凝聚各方合力,浙江检察机关一方面加强与行政机关、法院的横向沟通,监督与支持并重,探索联动机制形成争议化解合力。另一方面加强三级检察院上下联动的纵向联系,发挥基层检察院在争议化解中的优势,推进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

[编辑:胡婉颖] 来源:中新网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