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 浙江 • 正文

杭州滨江“十年磨一剑” 打造“5050”人才扶持生态体系

2021-05-06 21:01:34  

  中新网浙江新闻5月6日电(郭其钰)5月6日,“滨朋远至江成大业”第四届滨江国际人才节开幕,“5050基金”、“5050创业金”、“5151”人才创业协同计划相继发布。“5050计划”是滨江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扶持计划,实施10年来,从一个政策到一方生态,“5050”已经成为了滨江人才工作的代名词。

第四届滨江国际人才节开幕。郭其钰 摄第四届滨江国际人才节开幕。郭其钰 摄

  杭州高新区(滨江)是全国首批、浙江首家国家高新区,也是浙江惟一进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建序列的高新区。该区人才以每年超过3万人的速度在增加,硕博人才比例超26%。杭州高新区(滨江)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90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10%,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滨江区委书记王敏表示,这些数据的背后,最强劲的源动力就是人才,是人才造就了产业、产业兴盛了城市、城市反哺人才安居乐业,最终形成了“产业业态、人才生态、城市形态”三态融合的创新生态、宜居宜业宜创的创新环境。

  “现在很多地方都很看重人才,但是杭州高新区(滨江)30年人才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们,仅仅重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拿出‘动真格’的举措,成就事业、成就人才。我们必须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帮助人才将创造的活力动力化成事业的辉煌成就。”王敏说。

  其中自2010年实施的“5050计划”,就是滨江从人才的需求、痛点出发,进行三轮迭代,打造的人才扶持生态体系。

  2016年,滨江率先探索优化人才认定,不唯学历唯创业能力,变专家评审为“市场评估+人才办集体决策”,变“一评定音”为动态扶持,避免了“看不准”“看不透”“套政策”的现象,选出并孵化了一大批优质人才项目。

第四届滨江国际人才节开幕。郭其钰 摄第四届滨江国际人才节开幕。郭其钰 摄

  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支持已经成为“5050计划”的重要竞争力。在当前“双循环”大背景下,“5050计划”在海归人才和国内博士人才的基础上,3.0版将国内有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硕士群体也纳入扶持比选范围,进一步扩大政策支持覆盖面。

  “就在上个月,‘5050’新政吸引了国内硕士领衔的一家医疗人工智能企业,企业落地滨江后获得了A轮1.8亿元融资,发展潜力巨大。”滨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人才办主任商丽萍介绍。

  同时,“5050”3.0版针对企业发展可能遇到的政策“空窗期”痛点,将政策扶持期限从5年拉长至7年,鼓励企业安心发展。

  数据显示,“5050计划”3.0版实施4个月以来吸引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67个,滨江比选引进了30个,同比增长128%。今年已有13家“5050计划”企业获得500万以上融资,总额达9.74亿元。

  当日开幕式上,针对初创企业“融资难”痛点,“5050计划”3.0版在目前千万级别的无偿资助基础上,创新推出“5050人才基金”,首期规模1亿元。该基金是滨江首只由区属国有企业直接担任基金管理人的股权投资基金,进行政策性投资或市场化投资。

  如果说“5050基金”是面向初具规模的人才企业,那么“5050创业金”则直接定位在高校,用于资助在校师生创业孵化项目、高水平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以及在大学生学科科技竞赛活动中成绩特别突出的师生团队,滨江引才触角不断向前延伸,提前“锁定”优质项目。

  去年,该区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试点“5050创业金”,已推荐7个获奖项目落地滨江。此次活动中,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和滨江携手,推广“5050创业金”,激发青年人创业“火花”。

  “创业中,市场、合作、协同是比政策更重要的资源,是企业发展能否更进一步的关键要素。为此我们推出‘5151人才创业协同计划’,这是政策的延续,更是服务的深化。”商丽萍介绍,“5151”谐音“我要我邀”,寓意只要人才企业有需“要”,政府就来搭台“邀”请,实现生态共赢,赋能人才企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滨江专门成立人才创业协同工作组,构建“部门-企业-平台”人才创业协同工作框架,链接各行业企业和重点平台,各职能部门牵头组织人才产业协同活动,形成人才创业协同工作服务网。

  人才,亦是滨江数字化改革的重要场景。如通过“5050计划”系统可实现免评审、跑零次,可感知、更智慧;“人才e达”打通7个系统,提供创业和生活100余项特色服务;人才安居系统再造流程,将支持人才“不用跑”,首跑即入住……滨江用心、用情、精准服务各类人才,旨在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完)

[编辑:柴奇超] 来源:中新网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