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 浙江 • 正文

(两会访谈)关注“一老一小”:养老托育应当“谁来做”?

2021-03-11 11:15:02  
杭州一社区养老机构内。  张煜欢 摄杭州一社区养老机构内。 张煜欢 摄

  中新网浙江新闻3月11日电 (赵晔娇 张煜欢)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对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养老托育服务究竟应该“谁来做”,并能“做得好”?此间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就当前养老托育行业发展困境展开探讨。

  “幼有所育”:“托”“育”并进完善专业设置

  作为人口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被写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杭州市委会主委罗卫红指出了当前托育行业人才体系弊病,“育婴师培养不规范,准入标准低。早教教师重‘教’轻‘托’,缺少保育知识技能。幼儿园教师擅长3—6岁幼儿的教育,0—3岁托育技能与经验相对匮乏。”

  在其看来,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婴幼儿照护目前还不是一个专业,没有列入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体系。

  “其实0-3岁婴幼儿的‘托’和‘育’应形成保健、营养和心理健康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局面。”罗卫红建议,在提升从业门槛和人员素质的同时,为行业人才的职业生涯提供晋升通道,卫健部门可联合教育部门加大婴幼儿管理与健康发展、保育等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力度,突破职称晋升的瓶颈制约。

  与托育行业情况类似,学前教育亦面临“留才”“育才”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银川市二十一小学党总支书记马恒燕指出,由于学前教育教师待遇低、队伍流动性大,导致学前教育就业难、就业不充分、不稳定的矛盾和问题非常突出。

  其建议安排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重点向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同时开发学前教育公益性岗位,打通大中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和普惠性幼儿园用人通道,通过公益性岗位计划分担和核发教师工资和补贴,增强就业吸引力。

杭州一社区养老机构内。  张煜欢 摄杭州一社区养老机构内。 张煜欢 摄

  “老有所养”:提升人才激励鼓励“银发经济”

  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当下,“银发产业”既迎机遇,亦有挑战。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侨联副主席、国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乃科发现,当前康养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数量短缺、素质不足、职业发展通道不畅、缺乏顶层设计等问题,养老机构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尴尬成“老大难”问题。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

  对此陈乃科建议,应建立适应康养融合的人才职业体系,着重人才激励政策设计。同时加强对基层家庭医生的标准化培训,将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评估纳入基本卫生公共服务和家庭签约医生团队服务内容。

  针对康养服务能力供给不足难题,其建议推动大型养老机构设立康复室,探索推动区域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嵌入养老机构、基层卫生机构康复资源,为不同康养需求的老年群体提供适宜的服务主体。

  在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副主委盛颂恩看来,快速增长的人口老龄化一定程度促进了新的内需形成。例如新型养老服务产业,尤其空巢、高龄、失能老年人的急剧增加,对照护服务的需求甚为迫切。

  关于发展特色老年医疗服务产业,其提出可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银发经济”与相关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从基础设施建设、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等现有公共资源对接,同时出台市场引导政策,鼓励民资进入,形成良好的孵化、培育、发展和竞争环境。(完)

[编辑:王晶琦] 来源:中新网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