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
“扩中”“提低”看浙江:“橄榄型社会”如何建?
2022-06-06 09:20: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为永安村。 余杭街道供图    图为永安村。 余杭街道供图

  中新网杭州6月3日电(柴燕菲 张煜欢)在浙江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过程中,“橄榄型社会”是个高频词。这一社会结构背后,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成为该省共富之路上的重要目标。

图为民生托育园。 景宁畲族自治县妇幼保健中心供图图为民生托育园。 景宁畲族自治县妇幼保健中心供图

  “橄榄型社会”应如何建?去年起,该省便着手起草《浙江省“扩中”“提低”行动方案》,既在“共性”维度提出促就业、拓渠道等八大路径,又在“个性”层面围绕现阶段重点关注的九类群体,推出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

  在该省多地的采访中,记者所见的人与事,亦为“扩中”“提低”改革增添了鲜活注脚。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方向,浙江正借力这一改革,携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效率为先:共同奋斗“增”收入

  芒种将近,雨水渐盛。阡陌之间,农作物格外茂盛。与现代化新城“一步之遥”的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永安村,麦浪翻涌,即将迎来一场丰收。

  在农田里,常能见到“一老一小”的身影。“40后”金荣法和“00后”戴慧芬成了一对“黄金搭档”。

图为南浔区东迁街道洋南村社会救助联合服务站点。 张煜欢 摄图为南浔区东迁街道洋南村社会救助联合服务站点。 张煜欢 摄

  “过去辛苦一年到头,收成并不好。”种了几十年地的金荣法说。如今他帮忙打理村里的农文旅项目“认养一亩田”,“小助理”戴慧芬跟在他后头识五谷、种百蔬。再也不用早出晚归,他的月收入有将近5000元。

  如此变化,在这一传统产粮大村并不鲜见。在过去,这3万亩良田一度是村民致富的一道坎。

  “我们全村面积的97%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基本农田。大家祖祖辈辈都是你种你的,我种我的。”永安村党委书记张水宝说,长久以来村内土地分散、作物参差,导致土地产量少、收益低。

  如何做到既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又实现村集体发展、农民增收?

  一场“质变”悄然发生。在充分保障农户利益的基础上,几年前当地对土地进行集中流转,整合农田资源,并引入职业经理人统一运营,开展品牌化推广。

  村民们没想到,随着资源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种粮主体集中,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下,粮田大幅增产增效,核心区块亩均产值已从2000元/亩增至6000元/亩。

  农村职业经理人刘松介绍,如今村民年收入达5.69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年间增加了3倍多。通过农文旅项目打造,这里还吸引了乡贤和少数民族创业者扎根,文化礼堂也成了“文明有礼”主阵地,丰富着百姓精神生活。“今年这里还将打造以稻香综合体和研学中心等为主的产业空间。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千万。”

  短短几年间,小村庄成了一座“稻梦空间”,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无穷活力。

  构建农民权益价值实现机制,是浙江推进“扩中”“提低”的重要路径。该省正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鼓励农民通过自营、出租、合作等形式,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发展乡村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广泛增收,是共同富裕的基石。打造“橄榄型社会”过程中,不仅是乡村,浙江致力于全面拓宽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有效盘活城乡居民资产。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吴伟斌称,围绕“劳有优得”,该省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增加劳动报酬。如鼓励企业稳步提高一线员工的工资水平,完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企业薪酬调查等;率先探索技术工人分行业分工种最低工资制度,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在浙江,深化股权激励改革的探索亦遍地开花。绍兴新昌在企业层面推行科技人员协议薪酬制,提出根据创新成果转化收益按比例给予奖励;宁波探索技术工人持股分红和股权激励等制度,为一线工人增加更多收入……

  让“智力”“劳力”变“资产”,浙江通过种种创新,让更多人于勤劳奋斗中享受踏实的获得感。

  提升品质:共享成果“减”负担

  在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王金垟村的民生托育园,孩子们围坐一圈,学着老师的模样念起儿歌,课堂里笑语阵阵。

  柳丽燕这位年轻妈妈,欣喜于孩子来到托育园后的变化。“在家时孩子更多以自我为中心,现在他学会独立穿衣、吃饭,和小朋友分享。托育园的服务是按照儿童生长发育特点设置的,这点新手父母很难做到。”

  最令她意外的是,这家专业的托育园每个月费用只需350元,是民办托育机构费用的四分之一。

  “年轻家庭生了孩子,最头疼的就是孩子的照顾问题。”景宁畲族自治县妇幼保健中心主任王佩英介绍,作为浙江山区26县之一,该县过去缺少好的托育机构。两年前,这家由政府开设的普惠性托育机构诞生。

  园长钟梦婷介绍,民生托育园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设置了适合3岁以下婴幼儿特点的活动室、室外活动场地和养育照护小组活动室,并专门配备了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绘本、玩具、游戏材料等设施设备。

  王佩英告诉记者,当地不仅通过普惠性托育机构减轻家庭支出,还经常组织养育风险筛查、家防服务服务、养育照护小组活动,提升家长育儿技能,缓解家长育儿焦虑。

  目前,景宁畲族自治县已建成县乡村三级养育照护小组活动室28个,分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社区等,把普惠照护服务送进家门口。

  “减”下去的是支出负担,提升的是生活品质。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战略所副所长郎金焕告诉记者,经过“全面覆盖+精准画像”群体结构数据库分析,当前浙江收入分布呈较明显的不对称特征,在家庭年收入10-50万的家庭中,刚刚迈过10-20万的家庭占多数。“因此目前阶段,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刚迈过中等收入下限的群体站稳。”

  要想“站稳”,“减负”顺乎民心。2021年,浙江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开启先行先试。该省探索建立生育成本共担机制,加强生育妇女就业、工资待遇等权利保障,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多渠道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人生账单”中,买房是“重头戏”。为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该省建立健全“人地挂钩”机制和房价地价联动机制,重点支持刚性购房需求,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强化公租房基本保障,稳步扩大受益覆盖面。

  在不容忽视的养老问题上,浙江则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普遍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综合保障制度,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减少中低收入群体养老服务支出。

  步步探索中,浙江坚持把减轻群众负担作为“扩中”“提低”的重要内容,推动公共服务减负集成改革,尤其是减轻生育、教育、住房、就医、养老等方面负担,让更多人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轻装上阵”。

  可持续发展:共建体系“强”兜底

  68岁的茹连新,很久没有这样高兴过了。走进他家的低矮农房,一扇窗里传来了“咩咩”的叫唤声——昨夜,他家的羊一共生了7头小羊羔。

  家住湖州南浔区练市镇大虹桥村的他是村里的低保户。这些小羊羔如能在这几日内卖掉,每头能卖上三百元。这对他家四口来说,已是不错的一笔收入。

  数年前,茹连新的儿子因病去世,这场大病也几乎掏空了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在当地政府部门助力下,一场“输血”与“造血”,让这个家庭重见希望。

  大虹桥村党委副书记沈胤杰介绍,在当地日常开支全“减”免政策下,茹家享受到低保救助金1868元/月,水费、电费减免。同时,南浔区慈善“湖羊造血”项目为当地低收入家庭每年免费提供2只种羊,镇上还会为低保户统一开展养殖培训。

  眼下茹家的羊圈里已有了14头羊,在这片“摆酒必有羊”的乡土,湖羊不愁销路。得益于南浔区低收入家庭“生活标配3+1”行动,茹家还添置上了一台彩电。茹连新说,如今孙子还去了湖州上大学。这家人的日子也更多了几分盼头。

  强化兜底保障是浙江“扩中”“提低”的可持续之道。南浔区民政局党委委员孙萍萍介绍,为提高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该区于去年底启动低收入家庭“生活标配3+1”慈善捐赠行动。“3”即三类必需家电(空调、电视、手机),“1”即一类其他家电(电饭煲、洗衣机选择其一)。

  上述政策,出自于南浔区创新推出的“六无六有”综合救助帮扶体系。孙萍萍称,当地在开展低收入群众长效帮扶工作中,以学无忧、业无忧、居无忧、行无忧、水(电)无忧、用无忧,险有免、产有扶、病有助、梦有圆、教有伴、残有助的“六无六有”综合救助体系来打造“提低”新模式。

  当地还依托“助联体”建设,借力社会组织,深化探访关爱服务、开展社会救助家庭需求排摸,建立困难群众“需求库”及慈善救助等“资源库”,实现慈善力量、社会力量与低收入群众救助帮扶的有效衔接。

  让弱势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共同富裕下的应有之义。浙江率先破解“谁该帮、谁来帮、帮得怎么样”等问题,致力于全面建立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

  围绕全面打造“善行浙江”,浙江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沈铭权表示,该省力争到2025年初步建成政策导向鲜明、激励褒奖有力的慈善制度体系,覆盖广泛、治理规范、服务专业的慈善组织体系,让慈善事业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表示,该省还要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探索构建民情通达机制、大成集智机制,广泛汇集社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提出需求意见、推进创新突破、评价工作成效。

  使高质量就业成为“橄榄型社会”的基本前提、合理的收入差距成为“橄榄型社会”的基本形态、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橄榄型社会”的重要保障、高品质生活成为“橄榄型社会”的发展目标……“扩中”“提低”之路上,浙江仍在继续追梦。(完)

[编辑:孙妮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