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 浙江 • 正文

大脑植入“起搏器” 浙大一院团队助70岁帕金森患者行动自如

2021-07-08 20:47:39  
颅脑CT检查结果。 浙大一院供图颅脑CT检查结果。 浙大一院供图

  中新网浙江新闻7月8日电(张煜欢 魏嫣然)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浙大一院)总部一期神经内科门外长廊,一身白衣黑裤的于爷爷(化名)在这儿反复踱步,走一步说一声“太好了”。谁能想到,数日前的他还浑身严重僵硬,连起床、下地都要靠人帮助完成。这位70岁的帕金森患者在浙大一院团队的助力下,通过植入“脑补起搏器”,重新体验到了行走自如的感觉。

  罹患帕金森 70岁老人饱受折磨20年

  20年前,生活在杭州余杭的于爷爷突然右手、右腿麻木无力,家人将其送到当地医院就诊后,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当时大家都不太知道这个病,网络信息也没现在这么发达,医生说这个病无法治好,建议我父亲服药治疗,控制病情。”于爷爷的儿子说。

  近两年来,随着病情不断进展,药物越吃越多,但于爷爷的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先是他的左手、左腿也出现了麻木无力的情况,紧接着双手震颤、动作迟缓、吞咽困难、嗅觉减退、排便困难,逐渐发展成浑身严重僵硬,连起床、下地都要靠人帮助完成。

  帕金森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精神上的折磨让于爷爷更加难捱。如今吃饭得让人喂到嘴边,上厕所需要人帮忙,自尊心好强的他常说:“别管我了,让我去了吧。”

  儿女实在不忍心看到老人这副摸样,通过四处打听得知有一种脑深部电刺激(下称DBS)手术对中晚期帕金森患者很有效果,他们便立即带着于爷爷前往浙大一院总部一期。

  植入“脑部起搏器” 专家团队齐上阵

  浙大一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彭国平接诊了于爷爷,考虑到其病情较重,彭国平立刻安排他住院。在病房,由彭国平、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袁圆以及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峰,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温良,放射科主任技师商德胜等多位专家组成的帕金森病MDT团队对于爷爷进行了反复的评估和讨论。

  因为于爷爷病史长,使用抗帕金森病药物剂量越来越大,药物维持时间越来越短,且出现明显的异动,已严重影响他生活质量。专家团队发现经过多巴胺冲击试验,证明该方式对于爷爷病症改善明显(这说明DBS治疗能产生良好效果),在结合功能神经影像学评估后,最终确定了对于爷爷进行DBS的治疗方案。

  DBS疗法被形象地称为“脑部起搏器”,原理与心脏起搏器类似,将电极精准植入到患者脑内的丘脑底核或苍白球内侧部等区域,发放弱电脉冲,抑制引起疾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达到改善帕金森病的肌肉震颤、僵直、运动启动困难、姿势反射丧失等神经症状的目的。

  6月8日,由王峰的功能神经外科团队,在医院神经内科以及手术室、麻醉科的协助下,顺利为于爷爷进行了手术。

  手术当天,专家团队为于爷爷进行立体定向头架性颅脑CT检查,简单来说,就是找到最精准的电极植入的点位和最安全的路线,确保将来电极作用的区域有效,同时要尽量避开血管等。确定好位置后,王峰小心谨慎地将电极植入于爷爷脑中。随后,专家团队将电池植入于爷爷的胸部皮下,且在皮下打通一条“隧道”,将电极和电池连接起来。

  术后完美蜕变 再也不怕帕金森

  术后第三天,于爷爷就顺利出院,6月23日,于爷爷再次回到浙大一院总部一期,这是他植入的DBS开机的日子(一般确保在术后情况平稳后,再正式打开DBS进行电刺激)。

  “看您状态好多啦。”王峰看到于爷爷,笑着跟他说。王峰把遥控器放在于爷爷胸前,打开了DBS,困扰于爷爷的僵硬和行动迟缓很快缓解,他可以自己站起来、手也能自如地运动了。

  在反复调试后,医生又对他进行了详细检查,表明其运动迟缓僵硬症状基本消失。这个机器将24小时全天候发挥作用来缓解其症状。在往后的日常生活中,他还需继续服用相关药物,但可以大大减少药量,生活质量将明显提高。(完)

[编辑:许昭琳] 来源:中新网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