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
瑞安市马屿蓝夹缬“出圈”!王河生:让老手艺焕发新动力
2022-12-15 07:23:00   来源:瑞安新闻客户端

  11月,在2022年温州国际时尚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王河生的彩色夹缬《绀地树花双鸟鸳鸯图》被一位外地夹缬收藏爱好者以3万元价格购走,这也是王河生十余年来研发的彩色夹缬单幅售价最高的作品。

  以前,温州(乃至浙南地区)姑娘出嫁的时候,都会收到家人送的一床蓝夹缬被子作为嫁妆,被子上的图案寓意吉祥幸福。随着时代的进步,先进印染技术的出现,这种传统印染技艺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一段尘封的记忆。

  近日,记者专访了瑞安市马屿镇非遗传承人联盟会长、特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企业导师、蓝夹缬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河生来,听他讲述与蓝夹缬的故事。

  用几代人的时间传承蓝夹缬

  “染缸里的染液可以直接喝,就是植物染料有点涩味。”瑞安市马屿镇蓝夹缬第十代非遗传承人、今年67岁的王河生拿小勺从蓝夹缬酵母染缸里盛一碗淡绿的水抿了一口,说:“我们家的蓝夹缬印染没有化学药剂。”

  王河生家族世代经营染坊,从事蓝夹缬靛青染料炼制和印染,曾在温州百里坊开设商号“采成染坊”。家族第九代传人也就是王河生的父亲王德隆,1956年把“采成染坊”迁至瑞安市马屿镇,并与当地5家染坊合并成立瑞安县马屿工艺厂,设染缬车间制作生产蓝夹缬产品,任“大师傅”。“大师傅”这称号相当于如今的技术总监。

  王河生从小在家里的“染坊”中长大,对蓝夹缬耳濡目染,16岁在父亲督促下进入瑞安县马屿工艺厂当学徒,学习纺织与印染技术。但王河生并未像其他人一样,学好技术就回去继承家族产业。他更像是一位局外人,观察着传统印染业态的变化。“以前村民家中有女孩降生,父母就会早早准备女儿长大时用的嫁妆——蓝夹缬被子。但随着技术革新,工业纺织品与化学印染的色彩更吸引受众,传统的蓝夹缬很快被市场冷落,逐渐变成大众记忆里的东西。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是民间传统布艺蓝夹缬产品销售的低谷。”

  王河生坦言,在蓝夹缬退出舞台的二十余年间,家族蓝夹缬生意有一搭没一搭地做着,而他种过地,当过车间主任,做过厂长,却一直从事着与印染相关的行业,看似与蓝夹缬疏离,却从未丢弃。变化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王河生去北京创业,开办洗染公司并任技术总监,专门为洗染业售后衣物做颜色修补工作。不久,全国洗染协会筹备成立,他担任筹备组秘书长。也就在这段工作期间,他从各个印染商口中了解到一个信息,传统植物印染几乎已经绝迹,大家更热衷于化学印染。这个信息,让王河生心中重新萌发回归传统蓝夹缬制作的念头。而让他下定决心正式回归,则是一次洗染协会去大理周城出差,得知当地人还做着传统印染扎缬工艺,民众家中还收藏着不少早年的扎缬作品。王河生意识到这可能是收集旧时扎缬作品样式的好机会,他当天就在周城摆下摊点,向当地人收购扎缬作品。因当时手头紧,王河生仅从居民家中收购了百余幅作品。这些扎缬作品如今收藏于温州市采成蓝夹缬博物馆,也成为他许多作品的灵感来源。

  2006年,已经摸熟印染门道的王河生,从北京回到瑞安市马屿镇,接手家族蓝夹缬产业。此后几年间,王河生通过努力获得市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称号,2012年还成立了温州市采成蓝夹缬博物馆,并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开发彩色夹缬。

  研发失传已久的彩色夹缬

  瑞安市非遗中心副主任钟晨晨聊起王河生赞不绝口:王老师是为数不多能以馆养非遗,自给自足,并时时有创新的非遗传承人。“以前瑞安的蓝夹缬大多存在于书本或者口述中,而王老师一直在致力于推广蓝夹缬,成立博物馆,参加各地文博会,参与非遗进社区等,并开设蓝夹缬体验及技艺培训,让这个小众非遗产品‘活’了起来。”钟晨晨告诉记者,在王老师及各方的努力下,如今的蓝夹缬不再只是博物馆的藏品,它可以出现在手包、装饰品、服饰等各种日常用品中,以新奇的创意获得年轻人青睐,“蓝夹缬不再是陈旧的代名词,而是怀旧与时尚结合的宠儿”。

  “从事非遗项目,不能单一守旧,要把眼光放在年轻人市场。”回到瑞安马屿镇的王河生为宣传蓝夹缬,线上,他投过百度百科词条广告,设置几个蓝夹缬的关键词,搜索“蓝夹缬”“植色染料”“植物染色”“传统染坊”就能第一时间搜索到他,他还因这个搜索设置收了一位湖南的蓝夹缬爱好者为徒;线下,他是各地举办的文博会常客,优质的蓝夹缬作品年年获奖。为设计出符合时下年轻人审美的蓝夹缬作品,他与温州技师学院合作创作“万物本源”蓝夹缬系列服装的非遗融合设计,并负责服装面料印染。“万物本源”系列以蓝夹缬纹样为主要设计载体,用最传统的天然植物染料印染,将受众带回到古老的慢生活时代,化繁为简,返璞归真,回归主题“万物本源”。王河生还研发蓝夹缬主题民宿床上四件套(床单、被套、靠枕、床旗),将传统图纹与现代面料相结合,融合夹缬与扎染技艺。

  此外,王河生将温州市采成蓝夹缬博物馆建成与外界沟通联络的基地,经常举办一些蓝夹缬相关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讲好蓝夹缬故事的同时,王河生也一直在研发夹缬新品,他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共同研发彩色夹缬,研发失传几百年之久的彩色夹缬作品《对马》、团花《双鸾》、八案图《绀地花树鸳鸯纹》,并在各地文博会上屡屡获奖。相比《对马》《双鸾》等图样,王河生指着橱窗里的《绀地树花双鸟鸳鸯图》说,这幅长一米宽五十二厘米的作品,原作收藏于日本正仓院,由于制作复杂、难度极高,也是他近年来成功复刻出的最为满意的一件彩色夹缬作品。目前,他已经复刻出六种几十块彩色夹缬作品。

  已出版三本书 不急于让儿子接手

  在温州市采成蓝夹缬博物馆二楼的橱窗里,一本昆曲《西厢记》与王河生收集的蓝夹缬放在一起。原来,王河生的爷爷就曾经利用《西厢记》里的人物服饰研发不对称蓝夹缬。相比祖辈只用专注产品、不用发愁客源的时代,王河生要考虑的是如何给自己造“血”,把技艺传承下去。他刚接手开发蓝夹缬时,遇到过诸多问题,比如印染夹缬用什么植物合适,是自己种植还是收购等。在选择印染植物时,他曾经想起爷爷把板蓝根作为印染植物,后来他也试着小规模种植。随着用量增加,他又与村里村民合作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开发板蓝根产品。利用板蓝根茎叶汁液做印染,把其根部板蓝根做成凉茶。除了自用外,其板蓝根茶还销售到温州各县(市、区)。让其成为非遗蓝夹缬的衍生产品,起到给他的蓝夹缬博物馆造“血”作用。此外,王河生也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写成书,已经出版了三本,分别是《洗衣店经营与洗染技术》、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洗衣师》、《洗涤业品牌连锁经营管理》,第四本讲述蓝夹缬印染的书籍也在修改中,会在合适时间出版。王河生说前三本书类似于教科书,第四本书是以制作蓝夹缬与讲述蓝夹缬故事为主,可以作为蓝夹缬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至于家族的蓝夹缬传承问题,王河生并不急于让儿子接手,如今蓝夹缬虽然属小众,但相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了一点起色,尤其是年轻人乐于接受蓝夹缬以及它的衍生产品。

  关于未来,看着已列入省级非遗工坊创建单位的采成蓝夹缬博物馆墙上一排排实践基地与各地博物馆的合作牌子,王河生说他并不贪心,它不用成为某个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只要人们聊起瓯越文化,有王家的蓝夹缬一块地儿就成。此外,作为担任过三届村支部书记的他,将会继续服务本村以及周边村产业集群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王河生的出生地马屿镇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温州市级非遗项目9个、瑞安市级非遗项目13个。近年来,该镇先后建立非遗展览馆,开展非遗进文化礼堂、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以蓝夹缬印染技艺为例,2016年起成为温州技师学院校本课程,非遗传承人王河生和学院老师多次携蓝夹缬非遗技艺创新项目参加省、市各类展会,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省、市大奖,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取得一定成效。该镇还成立了瑞安市首家以非遗传承人为主体的行业组织——马屿镇非遗传承人联盟成立。联盟的成立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规范非遗传承人管理,促进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通讯员 小毛 记者 潘敏洁 孙凛)

[编辑:马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