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
一粒万年米 一颗利民心——追记浦江县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利民
2022-11-16 11:42:13   来源:金华新闻客户端

  记者 许健楠 徐健勇/文 李建林/摄 胡水申 何立 蒋震 周永红/视频 刘任翼/摄 杨霄/制图

  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他守着上山一粒万年稻米,孜孜不倦让上山文化发扬光大;他人如其名,踏踏实实做事,一心一意利民,如同那一粒稻米,隐入大地,默默奉献,稻香满园……

  ——题记

  谁也没想到,9月20日0时37分,他一躺下就再也没醒来。

  他,正是心心念念上山的徐利民。

  追悼会上,前来吊唁的人围了好几圈。时至今日,同事们、朋友们依旧不敢相信:“一个这么好的人,怎么就突然没了?”

  时间拨回8月14日。那天,浦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利民的脸看上去黑黑的,人很消瘦。他吃了一碗面条,嘴里却没尝出什么味道。

  家人劝他赶紧去医院检查。

  “等忙过这阵子再去吧。”过去,遇到家人催,他都会如此搪塞,而一忙总是忘记检查。这一次,他没能拗过家人。去杭州开会前,他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肝不好,指标高。

  医生通知他尽早回浦江,他坚持在杭州开完会,当晚才住院。

  2000年,上山文化首先发现于浦江县上山遗址。2006年11月,“上山文化”正式命名。专家认为:上山申遗具有重大意义,是继良渚之后可直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又一重大文化遗产。3年前,徐利民接过这一重任,他在工作笔记中写道:“或许有缘吧,30年前我从农校毕业,与上山稻作相联了,这也意味着我必须担起上山具体谋划的责任了。”责任在肩,踌躇满志。

  今年8月,为了上山申遗,身体不舒服、脸色不好的他仍奔波于北京、石家庄、杭州等地。

  徐利民住院后仍牵挂工作,他给浦江县上山遗址管理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国萍发微信:“没什么大碍,我很快就会回来的!工作要持续推进,不能落下。”

  “工作不能落下”,这是徐利民对同事的深切嘱托。在住院期间,他依然心心念念上山等工作,通过微信、电话回复信息、布置工作。弥留之际,他依然用虚弱的声音对身边亲人说:“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我不放心。”

  省运会圣火采集暨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在上山考古遗址公园举行,活动及相关文稿要提前准备;上山遗址打算申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得抓紧落实申报工作了……

  52岁,他带着满腔热血倒在上山路上。每每提及徐利民,身边人都忍不住红了眼眶。“他心里装着上山和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太累了,也该歇歇了……”

  “如果上山有幸申遗成功,真不枉此生了”

  走在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张国萍几度哽咽。

  “这里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徐部长的身影。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他突然从某一个地方跑出来,告诉我下一步该怎么做……”

  步伐愈发沉重,每一步似乎都踩在了徐利民曾走过的脚印上,每一眼似乎都看到了徐利民正戴着草帽给参观人员热情介绍上山文化。

  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

  走进上山遗址博物馆,迎面是一堵墙,墙上挂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有朋自远方来,徐利民几乎每一次都会带大家在这堵墙前合影。“他把这句话牢牢刻进了自己心里。”张国萍说。

  一项工作,有的领导想着负责三五年,便换人了,不用太过认真。他却不,对上山,他有一股子痴劲儿,视之为终身事业。

  他常说:“这是祖先留下的珍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在展厅一角,放着一块展板——“15年申遗与建设路线图”。这是徐利民牵头排的,也是大家的夙愿。“以后我要是退休了,我的后半辈子也要跟上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为了拜访考古学界泰斗,他三顾茅庐、虚心求教;为了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支持,他不辞辛劳、反复沟通;为了擦亮“上山文化”品牌,他多方考察、呕心沥血。

 2020年10月21日,拜访“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 2020年10月21日,拜访“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上山申遗迈出了坚实步伐,上山文化收获“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浙江文化标识等一系列荣誉。徐利民以诚待人、忘我工作,吸引越来越多的专家关注上山。正是感动于徐利民的这份热情和执着,袁隆平为浦江上山遗址题词“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严文明赋予上山“远古中华第一村”的称号。“稻·源·启明”国博展览引来《费加罗报》、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集中报道。他像一道光,汇聚合力,照亮前路。

  2020年11月,浦江县举办上山文化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前,徐利民前往北京请国内考古界泰斗严文明先生题词。

  “先生已有88岁高龄,因为疫情影响,不方便跟我们见面,我给严先生打了七八个电话,没有接。我当时都有点打退堂鼓了。”上山文化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说。

  “严先生为上山出了不少力,我这里有上山当地老奶奶编的两把麦秆扇,让人代为转交。”徐利民不想放弃。

  有心人,终不负。突然,电话响起。严师母回电:“昨晚睡得早,没接电话,可以在楼下凉亭里见面。”

  “‘远古中华第一村’这一题词,是徐部长锲而不舍的结果。”张国萍说,这一题词是中国考古界对上山文化价值的最高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获悉噩耗,沉重叹息,评价徐利民为“执着推动上山遗址、上山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典范”。

  刚接过上山工作的担子时,徐利民还是个门外汉。他总是默默学,虚心向专家请教。渐渐地,他几乎成了上山讲解员。炎炎夏日,他挥着一顶草帽,领着一批批访客,一路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专家。

  徐利民的爱人说,他眼里有上山,心里有上山,时时刻刻都想着上山。即便是在生命的尽头,还在牵挂上山。他的微信头像一直都是上山遗址照片,他的朋友圈满是上山遗址的宣传报道。在他的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总是放着一堆堆上山文集……

  “如果上山有幸申遗成功,真不枉此生了。”这是徐利民写在工作笔记中的一句话。

  徐利民对上山的爱是刻在骨子里的,就连工作之余,自己的跑步爱好,也要跟上山搭边。去年建党百年,徐利民策划了一次活动,从万年上山一路跑到百年望道。队伍一路跑,他起个头一路喊:“万年上山,百年望道,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每年秋天,当上山稻浪滚滚,遍地金黄,他会组织跑友们在稻田里跑一次步。只可惜,上山这层层翻滚的稻浪,他再也看不到了。

  徐利民去世第二天,9月21日,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圣火采集暨首站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生前,为了火炬传递活动,徐利民做了很多准备。而今,圣火熊熊燃烧,那个殚精竭虑的人却再也看不到了。

徐利民下基层徐利民下基层

  “这哪是干部,分明就是农民”

  利民利民,人如其名。只要对老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有再大困难,他都要去做。2006年,山区水源紧张,虞宅当地村民缺水,三五户人家凑一笔钱,用一根水管通到山坳去接水。

  喝水,就是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四个字:饮水思源。”虞宅乡农办原主任张海平说。10多年前建水库,不比现在,很多事得自己动手,跑工地是家常便饭。

  “海平啊,我们上山。”这是当时徐利民的口头禅。“他不像领导,更像是我的战友、搭档。”山坞人迹罕至,人手一副手套、一把柴刀,没有路就劈出一条路,饿了吃饼干,渴了喝山泉水。

  草深路滑,常要抓着树枝才能走进去。来回一趟,得花两个小时。两年时间,这对搭档跑了100多趟。有时一天就要进山三趟,“山里信号差,有时刚出来,有事忘交代,还得再进去”。

  夏天,徐利民戴一顶草帽,仍被晒得黝黑,有村民说:“这哪是干部,分明就是农民。”

  两年后,深清源水库建成,当地十几个自然村都通上了自来水,没有鲜花和掌声。至今,多数虞宅老百姓不知道,这个水库是在哪位领导手上建起来的。

  当地人说,今年雨少,要是没有这个水库,怕是熬不过。野马岭的民宿农家乐,乡里的园区企业,都靠这一汪水。

  “好干部,老百姓永远记在心里的。”有一桩事,前明村原党支部书记邱源枢一直揣在心底。

  有一次,他在地里干农活,接到徐利民的电话:

  “老邱,你在哪?”

  “我在外面干活呢。”

  “那你在什么地方干活,我来找你。”

  “我马上回来。”

  彼时,已到县里当宣传部部长的徐利民到村里参加活动,忙完特地来看望这位卸任的村支书。

  “我到家的时候,他已经坐在门口的破凳子上。”一点架子也没有,像老友来串门。

  一照面,一通嘘寒问暖:“现在做什么工作?身体好不好啊?孩子怎么样?”

  “村支书不当了,我就做点小工,两个儿子都是残疾人。”

  “你有困难,就来找我。” 徐利民离开才10分钟,又回来塞给老邱一个红包。“钱不多,拿去补贴一下。”原来,走的时候,他是去换钱了。“一个领导给老百姓送红包,我不说,没人知道这件事。”老邱哽咽了。

  “这个领导不像领导,一直很关心我们。”“中国好人”石丁丁的姐姐石清清说。在弟弟去世后,徐利民一年来慰问两三次,每次来都嘘寒问暖:“有困难跟我讲。”一次,石丁丁母亲发病,正好被来慰问的徐利民撞上,他跑前跑后,还帮忙约了杭州的专家。

  就在徐利民住院前夕,8月8日,他还去慰问了器官捐献者家属,并说:“我们要多做好事,要关心、慰问好道德模范。”

  早在2012年,徐利民就被授予“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什么是优秀共产党员心中不变的标尺?他用“利民”二字给出了答案。

徐利民和蒋乐平正在商议修改上山文集徐利民和蒋乐平正在商议修改上山文集

  冲锋在宣传一线,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土生土长的徐利民对浦江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宣传战线上冲锋在前,有一股子执拗的劲头。2019年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后,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时时刻刻把百姓事放在心上。

  这位像农民的干部,接地气是出了名的。上世纪90年代,在担任浦江县委报道组组长时,没有汽车,他经常蹬着一辆自行车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采写了数百篇“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稿件,刊发在《浙江日报》《金华日报》等报纸上。

  2021年,一组“奋力赶超 干在今朝”的系列述评掷地有声,迅速成为朋友圈“爆款”,浦江各界人士纷纷为浦江发展献计献策。浦江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洪建坚说:“这个系列是徐部长力主推出的,每篇稿子他都改过。每篇文章精细打磨,每一个观点精心推敲。”其中一篇述评就改了31稿。正是这组报道,实现了浦江媒体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奖零的突破。

  “徐部长是我的伯乐,没有他,《童谣里的燕子》出版不了。”倾注作者30年心血的作品,前后改了不下百次。作家出版社同意出版,浦江本土作家张顺学却遭遇资金难题。正在这时,一个好消息传来,县委宣传部出台《浦江县促进文化产业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这部小说按政策可以享受50%的经费补助,得以顺利出版。

  “文件出台主要是徐部长协调争取。政策支持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浦江县文联党组书记方汶说。据统计,文件出台以来,浦江县已补助个人和主体近50个,补助总资金近200万元。

  受疫情影响,梨农李清标为销路犯了愁。去年12月,徐利民带头走进直播间吆喝,部长带货,在当地成了一桩新鲜事。李清标不太信,这能有人买?短短5天,观看量超1600万人次、销售总额破100万元,自家梨膏糖卖出4万余元,李清标心服口服。

  “徐部长身上有一股子劲,做一样,爱一样,成一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网信办主任傅杰桢说。

  9月22日,是徐子涵最后一次见爸爸。就是在三年前的这一天,她留学国外,父女俩在机场告别。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张功勋跟徐利民共事多年,巧的是,张功勋的孩子也叫子涵。“在他内心深处,对女儿有愧疚有遗憾,陪得太少。徐部长常对我说,他的‘小棉袄’没穿起来,让我多陪陪子涵。”

  在哥哥徐树明看来,弟弟才是这个家的顶梁柱,每次回来,都抢着帮母亲干农活。

  再怎么孝顺,徐利民对家人有一条原则:“能帮的帮,违纪违法的事绝对不帮。”公与私,在他心中,有一条天然的鸿沟。不少人说他有牛一般的性子。

  他有牛一般的忠诚。女儿出国留学,他在信中写道:“要守住对国对家的底线,没人会尊重对不住自己国家的人。”

  他有牛一般的勤勉。张海平印象很深,住虞宅乡政府宿舍时,一觉醒来,常常看到徐利民宿舍里的灯还亮着。“昨晚忙什么?”“我把一天的事情小结一下,还有什么问题,再考虑考虑。”

  他有牛一般的朴实。在哥哥眼里,弟弟就是个普通人,不像个领导,“平时穿的,不过是简单的便服,脚上不是旅游鞋就是布鞋。”

  “名利民心利民实也利民,生上山为上山爱遗上山。”留下多少真情,百姓就攒下多少不舍。追悼会上,好多人都是从外地赶来的。

  “都说人其实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理的,第二次是社会的,它在一个人被遗忘时到来。”子涵很欣慰,父亲没有走,他活在人们心里。

  和父亲告别的那一天,子涵把一枚从海滩上带回来的心形小石头,放进了父亲的墓中……

  站成一座山

  曹晓恒

  9月20日凌晨,一个浦江汉子悄然倒下。峭立的美女峰下,体形敦实的他说不上挺拔;在上山的万年历史面前,52岁的生命何其短暂。但是,他的离去,让浦江人民扼腕,让亲近过他的人痛惜。他让我们领悟,比山峰更巍峨的是精神的丰碑,历史长河中亘古永恒的是不息的奋斗!

  徐利民倒在了上山路上,带着对未尽的上山申遗事业的眷恋和抱憾,带着对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执着和坚守,带着对家人的深爱和不能常伴的歉疚。生命的意义不能简单地用长度来衡量,徐利民用短暂的一生,淬炼出党员干部忠于职守、甘于奉献,胸怀大局、鞠躬尽瘁的精神和品格。

  2019年,徐利民接手上山文化宣传提升工作,距离上山遗址被发现已经过19年。从前任手里接棒后,徐利民埋头于打基础、谋长远的工作,四处奔走,聚智汇力,推动上山申遗工作驶入快车道。“干事业就要有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稳扎稳打向前走”,徐利民就像一颗钉子一样,认准了上山,就扎根在上山,将上山申遗作为一辈子最值得做的事。想明白要干什么,要怎么干,就拼了命地干、使劲地干。徐利民解读着上山,也读懂了自己的人生,义无反顾地扑下身子,坚定的信念正是他持之以恒付出的不竭动力,是他在弥留之际仍挂念着工作的汩汩源泉。

  徐利民心里装的不只是上山,作为一名宣传部部长,他带领浦江宣传战线的同志,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打造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各项工作在全市考核中经常名列前茅。“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30多年来,徐利民在多个岗位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当县委报道组组长,能拿得起笔,写得出“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一线报道;担任乡镇主职领导,拿得起锄头镰刀,他带领老百姓修建水库,解决喝水难题,当地居民感念至今。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岗位上就要担当干事。担当和作为是一体的,不作为就是不担当,有作为就要有担当。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就要大胆地干、坚决地干,干出个样儿。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干部谁不想干出一番事业,但任期有限,有些人就急功近利,热衷于搞短平快的政绩工程。徐利民却甘心做一个扎扎实实打地基的人,在49岁接手上山文化宣传提升工作时,明知难以在自己任上就完成上山的申遗工作,还是一手画出了15年的“申遗与建设路线图”。他还想好,在任时付出还不够,“以后我要是退休了,我的后半辈子,也要跟上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不要搞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徐利民用行动诠释了这样的胸怀和境界。

  一万年,上山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座丰碑。徐利民扎根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鞠躬尽瘁、全情付出,一寸一寸地夯基垒土、滚石上山。渐渐地,攀登者也成了一座山——山一样的巍峨,山一样的坚韧,山一样的宽厚。他值得我们怀念、敬仰,更值得我们对标学习、见贤思齐,因为我们都站在同一片坚实的大地上。(作者: 记者 许健楠 曹晓恒 徐健勇/文 李建林/摄 胡水申 何立 蒋震 周永红/视频 刘任翼/摄 杨霄/制图)

[编辑:马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