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
浙江:绘就发展“绿色”底色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2022-07-22 11:14: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下姜村。 钱晨菲 摄    下姜村。 钱晨菲 摄

  中新网杭州7月21日电(钱晨菲 朱智翔)“多年来,下姜村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从山林覆绿、治污换能、拆危拆旧、大整大治等基础底子着手,主动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模式,从‘脏乱差’蜕变为‘绿富美’,先后建成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4A级景区。”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姜丽娟说。

 

  下姜村的蝶变是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越走越精彩的生动写照。新成就奠定新起点,在此前召开的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上,一份2万多字的浙江省党代会报告,清晰宣告了过去5年该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底色,也铺开了该省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助力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发展图景。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水清岸绿,美如画卷”,盛夏的浦阳江畔,绿树摇曳,而曾几何时其也被污染。为水清岸秀,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拉开了铁腕治水的大幕,打出了行业整治、河道清淤、截污纳管等一系列治水组合拳。

  短短几年时间,浦江关停污染水晶加工户2万余家,拆除各类违法建筑670余万平方米;先后关停并转印染、造纸、电镀企业23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795起,行政拘留394人,刑事拘留82人。

  “现在浦阳江浦江段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III类水质,51条支流水质全部达到III类或优于III类,浦阳江(浦江段)更是入选了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浙江省治水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如今,犹如浦阳江这般秀丽的美丽河湖已遍布之江大地。

  不仅水更清,浙江的天更蓝、地更绿。2021年,浙江空气质量、地表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创历史新高——国家地表水考核进位5名,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24微克/立方米,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善环境的同时,如何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高位改善一直是浙江思考的问题。“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这要求我们要从系统和全局的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1年,浙江发布《浙江省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八大水系生物本底调查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省推进29个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目前已经发现5个全球新物种……浙江的环境治理已经从污染防治向生态保护和修复升级。

  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止境。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浙江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无废城市”基本全覆盖,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明显提升。

  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深入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的问题,浙江率先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和谐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沿着绿色高质量的发展脉络,浙江不断推出新政策、新举措、新技术,督促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特别是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碳评价工作。

  2021年,《浙江省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编制指南(试行)》(下称《指南》)发布实施,明确从当年8月8日起浙江范围的钢铁、火电、建材等九大重点行业,在上马新项目时,要在环评中纳入碳排放评价。

  “根据新规,项目碳排放水平过高,就会受限。”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域推行重点行业碳排放评价,项目的环保门槛随之提高。把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评,碳排放高的产业就会从源头被过滤,进而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去年,浙江围绕碳评价工作,在全国率先建立能耗在5000吨标煤以上的1635家重点企业碳账户,实施“碳均论英雄”,同时严格规范“两高”项目环境准入,否决“两高”项目环评文件39个。

  “碳均论英雄”,其不是一个宏大的目标,而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衢州碳账户、湖州“碳效码”、杭州“双碳大脑”……这些以大数据工具为用能单位碳排放护航的基层实践,试图成为推动区域低碳转型的引力场;10个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100家省级绿色低碳工厂推进改造,首批24个省级低(零)碳乡镇(街道)、200个村(社区)试点投入建设,为浙江区域低碳绿色发展摸索探路。

  数据显示,2021年,浙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8%。其中,千吨以上和重点监测用能企业能源消费量分别增长3.7%和3.1%,而单位增加值能耗则分别下降6.7%和6.9%。

  向未来,绿色低碳之路如何走好走稳?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碳达峰方案,高水平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快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领域低碳转型,抢占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先机,开发利用林业碳汇和海洋“蓝碳”,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制度体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拓展蔓延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在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下,生态文明建设正成为共同富裕新的增长点。在浙江,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推动经济与生态环境互促共进、助力共同富裕的故事比比皆是。

  衢州市龙游县“点绿成金”的故事便是其中一则。走进衢州市龙游县浦山村,七彩的楼房格外惹眼,整洁的村道和葱郁的庭院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村中有景、景中有村”的未来乡村新画面。

  近年来,浦山村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以民族特色和亲子游乐研学为产业定位,积极推进农村资源集中收储、产权交易。特别是依托好风景,创新“政府+村集体+社会资本”模式,发挥“一米菜园”优势,发展农家乐、小吃店等“小生意”,区块内畲族民宿、共享食堂、亲子研学基地等多元业态风生水起,仅“凤凰部落”亲子游乐村项目每年就可为村里带来保底分红20万元和净利润20%的合作收益分红,村民户均收入超3万元。

  不仅是龙游,在丽水,“丽水山泉”商标申请注册成功,为丽水“山”字系区域品牌填补了水产业的空白,打开了水资源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在安吉,余村人按照当下每吨五六十元的碳汇市场价,对村里6000亩竹林碳汇进行了交易,拓展了竹林资源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策……一个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探索实践,成为当地富民增收的强大引擎。

  富民增收,体制机制创新亦不可或缺。2020年浙江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散落在山间的自然资源,成了可以“明码标价”的新宝贝。

  基于此,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获得当地首笔6亿元GEP贷综合授信,景区提升、茶园建设等项目有了源头活水;景宁县大均乡、遂昌县大田村等地,以GEP核算报告为依据,森林、空气等“入股”研学、农旅项目,绿水青山利用方式迎来新变革。

  今年年初,浙江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下一步,浙江将根据《实施意见》,按照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全面拓宽生态富民路径。全面推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的目标要求,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富民惠民机制,推动绿色共富,助力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完)

[编辑:孙妮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