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
千年前的“唐朝国礼”现身瑞安,它是……
2022-11-27 13:01:07   来源:瑞安新闻客户端

  近日,省级蓝夹缬技艺传承人、瑞安采成蓝夹缬博物馆馆长王河生,成功复刻出一件彩色夹缬作品——《绀地树花双鸟鸳鸯图》,这也是他目前复制出的尺寸最大的彩色夹缬作品。这件作品的原作在唐朝时期被作为国礼赠予日本,目前收藏在日本正仓院。耗时五年,王河生让这件珍贵的“唐朝国礼”,得以重新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彩色夹缬技艺有新突破

  唐朝国礼得以重现

  日前,在马屿镇净水村省道旁的瑞安采成蓝夹缬博物馆内,王河生与多名工作人员娴熟地拆卸出固定好的铁箍,小心翼翼地揭起夹板,取出刚刚染制好的彩色夹缬布料,挂于高处晾干。王河生说,这幅长1.52米的作品是《绀地树花双鸟鸳鸯图》的仿制品,其真品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了日本。

  王河生说:“这幅作品是五彩夹撷,是我们目前发现彩色夹撷里面是规格最大的一幅,图案内容丰富、颇具立体感。”该作品复制工艺流程复杂、难度极高,这也是8年来他成功复刻最为满意的一件彩色夹缬作品。

  作为省级蓝夹缬技艺传承人,王河生对夹缬历史熟烂于胸。他告诉记者,夹缬始于秦汉,盛于隋唐,明清时期因官方禁止而逐渐失传绝迹。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印染工艺之一,通俗地讲,夹缬就是两块刻有花纹且互相吻合的花板,夹住织物进行染色。染液无法渗透花纹突出部分,却能通过凹进部分进行染色。相对于单色蓝夹缬工艺,彩色夹缬不仅工艺流程多了,要求也更加严格。

  在现场,王河生随手拿起一块雕版解释说:“单就雕版来说,彩色夹缬要求高很多,比如雕版材料的选择、雕花的技艺,还有水路设计、调色注色等,每一道工序都要非常重要。”

  为了成功复刻这幅《绀地树花双鸟鸳鸯图》,他前后花了5年时间,共计失败了14次,第15次终于成功。而每一次尝试,即使最细微的差错,也要全部推倒,重新思考,调整设计思路,然后从头再来。他苦笑着说:“有一年印象最深刻,过年前后近一个月的时间,我推掉所有应酬和亲友往来,把自己关在家里做这件作品,但最终还是因为一道小小的工序上的疏漏,导致失败。” 彩色夹缬有40多道工序,每一次失败,究竟问题出在哪个流程上,得重新一步步反思推敲。凭着“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王河生才能在多彩夹缬技艺上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成功让这件高难度的“唐朝国礼”,重登历史舞台。

  从蓝夹缬到彩色夹缬

  制作技艺愈发精湛

  早在2015年,王河生就成功复刻出首件名为《对马》的三色夹缬作品,之后又复刻出四色夹缬。他说,跟蓝夹缬作品相比,彩色夹缬制作不仅难度要高得多,而且颜色种类越多,尺寸越大,工艺就越复杂,制作难度也越高。这件五色夹缬作品,难度就是以往四色夹缬作品的好几倍。

  在采成蓝夹缬博物馆里,陈列着上百件各式各样的夹缬作品,几幅色彩艳丽的夹缬夹杂其中,显得特别抢眼。“这是我们代表作之一的八窠图,也叫唐窠,这幅图我们也是做了十五次才成功。2015年下半年成功的,2018年时该作品获得中国义乌文博会金奖。”对每一幅作品,王河生都如数家珍,在给我们介绍的时候也显得颇为自豪。

  王河生还表示,虽然这些作品以前都得过奖,但跟现在的彩色夹缬技艺相比,就显得有些粗糙了。他指着《对马》作品的一处细节解释说:“比如说以前的翅膀,都是比较粗犷的,边缘最小有3毫米,而现在能精细到1毫米。技术创新了,作品看起来就更细腻,更有现代感和设计感。”

  古老的技艺还吸引了年轻的学子,来自温州理工学院毕业生的一次毕业考察,就选在了采成蓝夹缬博物馆。精美的蓝夹缬作品,丰富的艺术成分和历史韵味,让学生们驻足揣摩学习借鉴,流连忘返。工作人员对制作技艺的讲解,更是让他们听得如痴如醉。温州理工学院的指导老师刘苏靓说:“蓝夹缬是我们传统的非遗技法,而多彩夹缬其实已经失传了,而近些年能成功复刻出来,让毕业班的学生过来体验一下,很有意义。”(记者 张信远 叶佩伦)

[编辑:马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