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
Rui深读丨从“芳庄1.0”到“林川2.0”,浙江瑞安探索义务教育“乡村弱”现象的破解之道
2022-11-19 11:06:52   来源:瑞安新闻客户端

  近日的一个上午,芳庄乡居民林丽旭把两个孩子分别送进了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芳庄校区三(1)班和一(2)班的教室。“孩子能上好学,是我们家长最大的期盼。”林丽旭说。自从民办名校“牵手”乡村小规模学校之后,像她这样为了孩子求学而“回流”芳庄乡的村民越来越多。

  四年前,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要到芳庄开分校还不收学费的消息,传到了正在外地做服装生意的林丽旭夫妻俩耳朵里,也改变了这家人的生活状态:夫妻俩回到芳庄老家工作,把本在外地上学的孩子送进了芳庄校区。“孩子有好学校可上,自己工作有着落,还能与长辈父母共享天伦,一箭三雕。”林丽旭感慨。

  同在湖岭学区,今年9月16日,林川镇中学顺利揭牌,开启了第二轮公办“牵手”民办的办学模式。

  作为一所“空心化”学校,芳庄乡公办薄弱校“携手”民办名校试点四年,有何经验?从“芳庄1.0”到“林川2.0”,瑞安市“民托公”之路如何实现“蝶变”?近日,本报记者走进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芳庄校区和林川镇中学,了解我市小规模学校的成长之路。

  [探索]

  “空心学校”实现华丽蝶变

  走进芳庄校区,学校美丽如画:校门宽敞大气,塑胶操场崭新整洁,教学楼井然有序,花草树木点缀成景,老师年轻有活力……很难想象,就在四年前,这还是当地人口中的破败学校——学校破旧,操场就是一块草坪,长满了杂草。学校里多数是四五十岁的老师,老龄化严重。

  从兴盛到衰败再到蜕变,陈旭剑是芳庄学校一路走来的见证者。1990年,陈旭剑便在芳庄学校执教,2012年成为芳庄学校校长,现在是芳庄校区的公办法人。

  “20世纪90年代,这里是瑞安的大乡镇,单单一个山区学校就有700多名学生。”陈旭剑告诉记者,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片共有33个行政村,几乎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乡村中小学,当时的芳庄学校也是其中一所中小学。2001年起,我国为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大量撤并农村原有的中小学,整个芳庄只保留了芳庄学校。之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年轻劳动力外出,芳庄学校的生源数量每年都在“断崖式下降”。生源骤减,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成了芳庄学校多年难以破解的难题。

  “恶性循环”的还有林川镇中学等西部学校。林川镇中前身为瑞安市湖岭镇金川学校,成立于1994年,因行政区域调整多次更改校名。2021年林川镇共有户籍适龄儿童280人,而该校招收的初一新生仅8人,其余大部分生源流向湖岭镇或瑞安市区,学校面临停招窘境。

  推行公办乡村学校委托优质民办学校管理模式,是瑞安市教育发展改革的一次大胆探索。四年来,芳庄校区一直在努力打造“山区托管的样板”。

  十一月正值种植蔬菜的季节。记者在这里看到,孩子们来到种植园地里,跟着老师学习翻土、施肥、拢沟、浇水……亲手把种子撒播到土里,静等芥菜、白菜等种子破土而出。种收麦子,摘剥蚕豆,这些都是学校“耕读园”校本课程内容。芳庄校区地处山区,学校结合地域特点,把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孩子在劳动实践中传承乡土农耕文化。学校还开发了多门“幸福童年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如开设非物质文化课程“造纸馆”和芳庄山水田园特色课程。

  在数学教师陈博的办公室,上完课的他正在“教育叙事日记本”上记录着。“如果你能从每个孩子身上找到她们的优点,给她们贴上‘好孩子’的印记,这个‘好’印记会给你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日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他的教育思考。在这里,每位老师都会定期写教育叙事日记,他们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解决办法以及心得体会一一记录下来。

  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芳庄校区的招生从曾经个位数到每年八九十人满员招生,从湖岭学区期末综合测试排名倒数到名列前茅,各类科技节、艺术节和写作比赛中捷报频传……

  看着芳庄校区的蜕变,同是湖岭学区的原金川学校按捺不住了。今年9月,该校委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管理办学,改名为林川镇中学。这也是瑞安第二所公办薄弱学校委托优质民办学校管理办学。

  如今的林川镇中学,修缮一新的校舍令人眼前一亮,物理实验室、图书室、电脑信息室、化学实验室、音乐教室等功能教室一应俱全。该校第一年招生,就实现8人到162人的飞跃,其中102人为林川镇本地人。

  林川镇中学七(1)班学生林芯禾自上小学起,就一直跟随做生意的父母定居台州,本打算在台州上个学费昂贵的民办中学。自从知道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托管林川镇中学后,她随母亲回到了林川,免费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像林芯禾一样的学生,林川镇中学有60余人,他们分别从湖南、江苏、内蒙古、台州、衢州等市域外、市区“回流”。

  [升级]

  “芳庄1.0”到“林川2.0”的经验之谈

  “教育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浙江一直在奋力打造‘浙里优学’名片,其中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更多的政策和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推进城乡教共体扩面提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瑞安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告诉记者,瑞安之所以有这样的探索,和政策导向以及瑞安的努力自主创新分不开。

  近年来,在浙江,城镇优质学校与乡村薄弱学校结成教育共同体,通过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等几种模式,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激发乡村学校内生活力;另一方面,《温州市教育局关于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委托办学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也为瑞安破解义务教育“乡村弱”现象提供了探索底气。

  据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校长叶绍胜介绍,芳庄校区的第一次尝试,新纪元学校可谓是“大手笔”投入。如在硬件方面,当时新纪元学校承担了芳庄校区绝大部分环境提升改造的经费,包括教学楼外立面装修、铺就塑胶操场、疏通校园排污管道等;在师资方面,自愿报名去芳庄的教师年均收入在原来工资待遇的基础上增加三万元,管理干部增加四五万元。

  因此,芳庄学校实行公办“牵手”民办的办学模式后,增挂“新纪元实验学校芳庄校区”牌子。

  “本质上,被托管学校原有的公办属性保持不变,招收学生仍然遵照公办学校教育收费标准,实行免费就近入学。”叶绍胜说,在这种模式下,两所公办留校教师担任学校法人,新纪元学校派遣管理团队、师资入驻,瑞安市教育局以十几名学生配比1名教师的比例折算成经费,并补贴生均公用经费等。

  “这种模式下民办学校办学成本高、学生总量不多成为不争的事实,长期亏损将会为这种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瑞安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在探索推动城乡教共体建设上,瑞安率先尝试‘民托公’办学模式,被教育部点赞,并被教育厅写入政策文本,取得一定成效,但要想长效发展,未来的路子一定不能走偏。“这需要政府、教育局、民办学校等多方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调整修正。”

  这种模式让林川镇政府若有所思。林川镇是瑞安礼品生产企业的集散地,有“中国工艺礼品生产基地”美誉。然而在这个聚集着工艺礼品企业200多家的镇上,林川镇每年初中招生仅八九人,师生只能借用当地另一所中小学校舍开展教与学活动。

  “户籍地生源流失严重,随之而来的是当地务工人员外流,不利于产业发展、教育共富和乡村振兴。基于此,‘林川2.0’应运而生。”林川镇相关领导介绍,与芳庄校区不同的是,自委托办学正式协议签订后,林川镇政府、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瑞安市教育局等多方合力,共计投入1000多万元对校舍全面翻新修缮,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从校名见端倪,林川镇中学之所以没有叫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林川校区,这是我市在探索过程中对于“芳庄1.0”经验的修正,大大减轻了民办学校的负担。

  为了吸引村民回得来、留得下。林川镇政府还投入300万元对林川镇中学所在的岭下村进行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并将打造周边景观节点、推进环境整治提升、完善道路等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林川2.0”的助力,不止于此。

  走南闯北的林川镇乡贤们率先出力。今年3月,林川镇乡贤联谊会成立教育基金,林川镇乡贤联谊会会长、奥光动漫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学凑带头率先捐赠300万元,扛起乡贤助学大旗,乡贤们积极响应,捐赠热情高涨,最终共筹得近1000万元。今年,林川镇乡贤联谊会从这笔教育基金里拿出100万元专门用于林川镇中学的设备采购,一定程度弥补了“公”与“民”机制体制差别带来的不便,为这把已燃起的乡村教育的星星之火“添油加薪”。

  [前景]

  在“公”与 “民”中寻找契合点

  事实上,民办“托管”公办小规模学校早就“有法可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扶持薄弱学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

  “芳庄1.0”和“林川2.0”是否能成为“山区小规模学校的成长样板”进行推广?

  “在实际中,民办托管公办不常见。”瑞安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托管方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有资金、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实力;有积累多年的品牌,有历史成绩作为信誉保障和依托。被托管的学校要有地域特点,如在生源不多的偏远山区。

  多地的探索也并非一帆风顺,哪怕是成效明显的芳庄校区、林川镇中学,也面临着机制完善的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教师经费问题。“按照现行规定,教育局会给予生均公用经费和折算后的教师经费补贴,但这对于民办学校的运行成本而言,依然显得捉襟见肘。”叶绍胜有些苦恼,未来,新纪元学校也将调整优化教师工资结构,如去芳庄、林川的教师在集团评级评优时有优先权;返聘有职业热情和理想的教师等。

  对于办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芳庄校区校长杨圣贤和林川镇中学校长李贵库认为,在“民托公”实施过程中应该厘清相关部门职能职责边界,这有利于高效快速解决问题。“如何在‘公’与‘民’中寻找双方契合点,是未来需要思考的。”杨圣贤说。

  “如何破解优质教育城乡不均衡问题,让乡村孩子‘读好书’,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到优质均衡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瑞安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认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而离开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就不是真正的教育现代化。在建设教育共同体上,瑞安先试先行、积极探索义务教育“乡村弱”现象的破解之道,一次次的探索让“空心校”焕发生机,但星星之火要形成燎原之势,仍任重道远。

  [短评]

  心怀教育初心

  方能披荆斩棘

  近年来,散落于农村各处的小规模学校,正越来越受到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重视。浙江各地纷纷通过农村薄弱的学校和城镇优质学校结对、民办学校托管农村公办学校等不同模式,探索教育共同体建设。无论哪种模式,在初步尝试推进时总有磕磕绊绊,我们不仅要探索,也要清醒地看到问题所在,总结经验。只有心怀教育初心,方能披荆斩棘。

  每个地域、每所学校的问题都具有个性化,没有一贴药方可以包治百病。瑞安在探索破解义务教育“乡村弱”现象上,先行先试,创新尝试民办优质校托管公办薄弱校的举措,这既需要“公家”多部门的联合,也需要民办学校心怀教育理想和信念,还需要当地乡贤联谊会的鼎力支持,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让教育共同体的路子走得更顺更远。

  (作者 林翔翔 孙凛)

[编辑:王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