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
浙江常山胡柚娃有新伙伴啦!每个伙伴背后都有共富故事~
2022-09-24 14:55:38   来源:爱常山

  近年来,常山聚焦共同富裕

  探索共同富裕的机制路径

  以共富目标激活组织力、生产力

  切实念好实字经、走好共富路

  在何家乡

  这里不仅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有美丽的人文景观

  更有独具特色的“共富产业”

  连绵千亩的竹海

  鲜辣美味的辣椒

  清香诱人的茶叶

  以及历史悠久的青大豆

  无不成为强村富民的“金名片”

  今天,我们跟着“共富四宝”

  聆听常山的“共富故事”

  大家好,我是何豆豆,是方圆十八里最靓的仔,村里的爷爷奶奶都喜欢我。我在这片土地的故事,还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起……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何家乡钱塘村种植了30亩青大豆,也翻开了这片土地的致富一页。2021年全乡青大豆种植面积有5000余亩,年产青大豆豆肉1875吨,加上从外面采购青大豆豆荚加工成的5000余吨豆肉,何家乡经销商共向本省和江苏、湖南、广东等省销售豆肉近7000吨,年销售额达1.4亿元。仅剥豆荚一项,就带动本乡及周边的同弓、球川、辉埠、青石和开化华埠等地2000余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近万元。

  通过“经销商+经纪人+农户”的共富模式,冷链大户就近收购农户零散产出统一销售,外省收购仓储青豆荚延伸全年剥青大豆加工链,每斤1.5-2元计件,带动孤寡老人、留守妇女、低收入农户实现家门口创收。据统计,全乡60岁以上老人,有80%从事剥青大豆豆荚工作,无论晴天、雨天,每人每天至少有四五十元的劳务工资,随着青大豆产业链的延伸,农户“钱”景更加广阔。截至2022年9月销售豆肉近6000吨,同比增长10%以上。

  大家好,我是郏小笋,好山好水的何家乡到处都有我的身影。从一根不起眼的竹子到发家致富的食用笋产业,我的发展历程十分精彩。

  何家乡食用笋产业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江源村常山港边的土地经常被洪水淹没,种粮困难,就从湖州市安吉县引进了白脯鸡竹,后来又种了早雷竹,生产食用笋。由于种植方便且出笋早,村里的食用笋很快受到市场青睐,而较高的销售价格也让村民尝到了种植食用笋的甜头。

  随着江源村“四任书记一根竹”的持续推动,食用笋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周边村子也逐渐加入到种植队伍中。目前在樊家未来乡村连片发展试验区内, 食用笋基地面积已达4000余亩 , 带动周 边85%的 农户增收。

  此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何家乡也逐步形成了“支部+龙头+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支部党员带头种,大户经销商拓销路,基地规范化管护,农户租赁种植,构成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闭环。2021年,全乡食用笋总产量200万公斤,总产值达4000万元,每亩收益1.5万元以上,其中江源村产值高达2000多万元,农户年收入最高可达20万元以上。

  近几年,全乡大力推进食用竹产业补链、强链,结合未来乡村、“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打造,建成了江万里文化广场和一座6层高26米的观景塔。共富果园农业观光、种植采摘体验、竹文化展示、研学基地等功能也在不断拓展,真正将食用笋发展成美丽笋、共富笋。

  大家好,我是宫小茶,从小小的绿叶子到远近闻名的金叶子,我不仅给村民带来了收入,更给何家乡开辟了共富新路。

  何家乡的茶产业主要包括白茶和常山银毫。2017年,总投资3000余万元的何家乡千亩白茶基地项目正式落地,以“家庭农场+消薄+扶贫”三位一体的模式形成“共富茶园”,主要种植安吉白叶一号。从种茶、管理到采茶,基地都选择雇佣当地村民,带动村民就业。

  而在常山银毫凰岗茶园,360余亩的茶叶林主要种植鸠坑种与翠峰,年产大宗茶叶10000公斤、茗茶4000余公斤。2022年,两个茶园生产白茶、绿茶共3.2万公斤,产值750余万元,发放工资550余万元,带动1200名农户季节性增收。

  大家好,我叫富娇娇,我可是上过浙江卫视的明星宝宝,我们何家乡最出名的“渔家乐一条街”可少不得我噢,这些年在大伙努力下,我的名气越来越响,村民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如果说,“鲜辣”是常山的名片,那么何家乡长风村便是“鲜辣”的关键。长风鲜辣酱是这里的明星产品,以本地辣椒为食材,纯手工制作、无添加剂,独特的口感使鲜辣酱深受市场欢迎。

  与鲜辣文化相对应的,还有长风的渔文化。依托月亮湾清澈的水质和沿溪优势,2003年,长风村发展了第一家渔家乐,不少村民选择回到家乡,转型当起了“老板”。2015年,渔家乐在205国道沿线形成了集聚规模,经过规范化整治提升,成为远近闻名的“渔家乐一条街”。

  2019年1月,何家乡长风村承办了中国首届常山鲜辣美食节暨世界首届斗辣会,吸引1万多名四方游客,长风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辣村”。目前,长风村有54家渔家乐,年经营额4800余万,辣椒酱年销售3万多瓶,销售额达100余万元。

  (作者 黄琛颖 徐梦婷 陈勤幸 张东良)

[编辑:王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