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
义乌农民收入为何排在中国县市前列?
2022-12-09 11:10: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浙江义乌一乡村开发建设的观赏、研学、耕种为一体的彩稻公园。 金家明 摄浙江义乌一乡村开发建设的观赏、研学、耕种为一体的彩稻公园。 金家明 摄

  中新网义乌12月8日电(张斌 董易鑫)日前,《2021年全国县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监测报告》发布,浙江义乌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21元,位列全国第二位。“义乌农民兜里有钱”成为不争事实。

  义商殷实几乎家喻户晓,这里的农民为何同样富?中新网记者采访了解到,农民收入类型多样、深度开发村庄资源、乡贤能人回归帮带等皆为原因。

  事实上,义乌商贸发迹于农村。义乌三面环山、土地先天条件差、人均耕地不到半亩,靠地吃不饱、吃不好的农民只能“走出去”谋生路。第一代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鸡毛换糖”的义乌商贩便是当地农民。

  20世纪80年代初,义乌发布“四个允许”,即允许农民进城办企业,允许农民长途贩运,允许农民进城购置房地产,允许前厂后店。自此,义乌农民成群前往广州等地贩货,销往全国各地赚取差价。

 

  观察到商品技术含量不高、制作难度低等特点,“草根”出身的农民企业家开始买原材料在家加工,成品运到附近集散市场出售。

  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义乌小商品市场蓬勃发展,更多村民加入其中,也吸引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义乌农村的加工作坊越来越多,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块状产业链逐渐形成,农民收入增加。

  随着劳动力向更多增收领域转移,义乌农村抛荒、闲置土地增多。2019年3月,义乌以工业“标准地”为灵感提出农业“标准地”概念,规范管理耕地,解决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集中连片开发珍贵的土地。

  同时,当地创新设立土地流转养老保险制度、明确土地流转费用,为农民收入保驾护航;增强农业科技机械综合水平,提高亩均产量;数字赋能每块“标准地”运转全流程,种、收、售一目了然。

  部分农业开发公司承包大片标准地后,不仅以现代化种植方式提升亩产效益,还发展“田园经济”植入乡村旅游、亲子研学等元素,实现多重增收。

  “到今年11月,我们已累计建成农业‘标准地’9.8万亩。”义乌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5年底,义乌计划实现农业“标准地”12万亩,数字化应用覆盖率100%。

  为带动更多民众实现增收,该市不断挖掘后发镇街内在潜力,提高当地民众收入与幸福指数。

  今年3月,义乌上溪“共富灶”棋乐溪华站开业。据悉,“共富灶”提供灶台、调料和柴火,还代售当地农特产品,供游客自制农家菜,体验田园生活。

  “我们深挖本地特色农旅资源,提出农旅‘土灶+土菜+上溪八味’品牌战略,帮助上溪农村农民致富、集体增收。”上溪镇溪华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通过村企合作、众创众筹、物业联建等多渠道,上溪镇把项目谋划落地作为村干部考核重要标准,全面提升农村“造血”功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个地方发展离不开人才。作为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首轮18个试点县(市、区)之一,义乌探索实施“一村一青年委员”选育计划,探索青年人才培养新模式。

  例如,该市面向全国招募青年致富带头人、返(在)乡创业青年、优秀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到农村工作,每年拿出10个基层岗位进行定向招考,明确青年委员平均年薪和学历进修补贴,让有能力的人没有后顾之忧。

  “目前,义乌共有1786名青年回到农村,领办农村有机更新、和美乡村建设、重点工程征迁等663项民生实事项目。”义乌团委相关负责人傅凤丽介绍,青年委员上任以来,积极整合当地资源打造创新、创业项目,以产业振兴助力农村和农民发展。

  今年5月,义乌市委书记王健就农业农村工作开展专题调研时提出,“三农”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压舱石”,是推进共同富裕的主战场。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更加美好这一奋斗目标,把“三农”发展放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大文章中谋篇布局,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共同富裕新路子。

  根据国家统计局义乌调查队公布数据,今年前三季度,该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53元,同比增长1.7%。(完)

[编辑:孙妮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