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
废弃矿宕“植绿人” :抚平昔日“疮疤”重现山花烂漫
2022-12-13 20:26:43   来源:中新网浙江
郑保钢的身体几乎悬空在岩壁上。吴建勋 摄郑保钢的身体几乎悬空在岩壁上。吴建勋 摄

  中新网浙江新闻12月13日电(施紫楠 吴建勋)13日凌晨5时,郑保钢和工友们攀走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金山坞废矿崎岖不平的上山便道上。半个多小时后,他们到达山顶,开始施工作业。

  从2022年6月份开始,郑保钢这群特殊的“植绿人”对这座废弃矿宕进行生态修复,眼下已接近尾声,随后将进入2年的养护期。

  郑保钢从事岩壁生态修复工作已有十多年。他直言,金山坞废矿是他从业以来遇到施工难度最大的矿宕。

  该矿宕为20世纪80年代末采石消停后形成,留下的坑体高达200多米,需修复面积超过20多万平方米。采石场大部分宕面坡度都在65°以上,边坡高差大,裸露的岩坑外形宛若一颗受伤的“心”,与四周绿水青山比照,非常刺眼。

从事生态修复的工人在陡坡上。吴建勋 摄从事生态修复的工人在陡坡上。吴建勋 摄

  每一次下坡施工前,郑保钢和工友们都要系好缆绳和安全带,身体几乎悬空在光秃秃的岩壁上,施展“美容”绝技——清坡、铺网、铆钉、喷播、养护等高难度作业。

  通过山下的工程车和连通的管道,草浆源源不断地被输送至200米高的崖顶。郑保钢和工友们从上往下喷播,一天可喷播300多平方米。

  郑保钢介绍,喷播的草浆由16种灌木花草种子与肥料、粘合剂等配制而成,确保山体复绿后山上植被的多样性。

  “从崖顶一路作业下来,每次大概需要两个多小时,中间没法休息。”郑保钢说,从事生态修复的工人就像“蜘蛛人”一样,在陡坡上小心地铺设护坡网。

  这些年,郑保钢修复的废矿累计有60多座。他说,从事生态修复工作异常艰辛,“夏天山体岩石表面温度超过40℃,为了防止中暑,我们每天必须喝一瓶藿香正气水后再上山;冬天寒风刺骨,毫无遮挡,手脚冻得钻心般疼。”

工人在陡坡上小心地铺设护坡网。吴建勋 摄工人在陡坡上小心地铺设护坡网。吴建勋 摄

  虽然工作环境恶劣,但随着时间推移,修复的废矿悄然发生变化,原来的土黄色渐渐变绿,绿色面积又慢慢扩大、颜色渐渐变深。

  郑保钢年初修复的一座废矿坡面,如今已植被茂盛、山花烂漫,一派生机勃勃。此时,他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20世纪80-90年代,湖州的石矿建材曾大量供应上海市场。矿山过度开采造成山体严重破坏,青山留下一道道疤痕。

  2005年,湖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绿色矿山,推进废弃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景则景、宜林则林”。经过生态修复的废矿,也迎来全新蜕变。

  据悉,2022年,该市有12座废矿完成生态修复。至此,该市累计完成废弃矿山治理已超400座,完成浙江省级示范工程43个,累计治理复绿2.5万余亩,复垦耕地3.1万亩,开发可建设利用土地4万余亩。(完)

[编辑: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