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
浙江绍兴一城市道路更名“山会大道” 背后显文化底蕴
2022-02-23 14:42:55   来源:中新网浙江
山会大道  章斌 摄山会大道 章斌 摄

  中新网浙江新闻2月23日电(项菁 童波)据浙江省绍兴市民政局消息,绍兴二环北路近日正式更名为山会大道、塘湾路。绍兴(特指今越城区、柯桥区)古时候分“山阴”“会稽”两县,更名后的山会大道横跨山阴、会稽两县,富有绍兴地名文化特色。

  路名与桥名一样,典型地反映并表现着一城一地的历史发展、环境变迁和文化特色。绍兴的路名各具特色,或文化厚重或富有诗意,在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也为绍兴的发展增添了灵动之气。

  “山会大道”唤起历史记忆

  山会大道,东西走向,起点为霞西路,止点为越东南路(规划至滨富中路),全长7.8公里,宽50米至80米,沥青路面,道路等级为主干路,上有高架快速路。

  塘湾路,移用自附近拆迁自然村“塘湾村”村名。西北至东南走向,起点为山会大道,止点为越东南路,全长1.2公里,宽34米,沥青路面,道路等级为主干路。

  绍兴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和社会事务处有关负责人程牧春表示,随着绍兴城市的发展,三区融合的加强,“二环北路”的指位功能也相对弱化,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和《绍兴市地名管理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按照《绍兴市区地名总体规划(2018-2035)》要求,将二环北路更名为山会大道、塘湾路。

  “绍兴有山阴路、会稽路,‘山会大道’这个路名则唤起了‘山阴’‘会稽’合二为一的历史文化记忆。”绍兴文史研究者、《绍兴市志》总纂任桂全说,绍兴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越”如果视为绍兴第一个地名,至少也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尽管那时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与六七千年前就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于越民族,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越”地名出现之后,大禹时代的“会稽”,秦王朝时的“山阴”,南宋时期的“绍兴”,便陆续问世了。

  “‘山阴’‘会稽’这两个地名,绍兴人耳熟能详,如今历史文化元素体现在路名上,不仅可以保存历史文化记忆,还富有时代价值。”绍兴文史研究者、绍兴鲁迅纪念馆原馆长裘士雄说。

  路名背后的时代印记

  路名是一座城市最直观的名片。漫步在绍兴街头,就像翻开了一卷历史书。一个个路名,或文化厚重、或富有诗意,或纪念历史名人、或宣传风景名胜,或通俗易记、或寓意美好。

  比如反映地理自然环境的路名中,府山直街、府山横街、龙山后街等路名,是以山来命名的;井巷、府河街、新河弄等路名,是以水来命名的。

  反映历史底蕴的路名,如会稽路、涂山路、凤林路等,铭记着大禹开天辟地、治水立国的伟大精神;投醪河路、越剑路等路名,见证着勾践复兴越国的苦难辉煌。

  还有一些路名与南宋有关。大树江路与宋高宗赵构有关,东池路与宋理宗同母之弟、宋度宗赵禥之父福王赵与芮有关,香粉弄、相家桥弄等与宋代后妃有关。

  与历史人物有关的路名,有越城区的大禹路、范蠡路、西施山路、马臻路、阳明路、新建路(王阳明封“新建伯”)、鲁迅路等,柯桥区的秋瑾路、彪佳路等,上虞区的王充路、春澜路、虞舜大道等。这些路名,展示着历史人物的功德,表达了后人对他们的崇敬。

  反映城市产业特色的路名,如与酱产业相关的咸欢河沿,局弄、营基弄等,记录着绍兴的纺织史。绍兴是兰花之乡,绿云为春兰名品,且名称富有美感,绿云路名由此而来。

  反映典故传说的路名,如引虎弄,始于明代。这个巷名,由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农历二月,城中百姓合力打虎的真实故事而来。当时徐渭专门作《市中虎》,记述了这件奇事。

  绍兴也有很多路名已在古诗词中有之。如镜湖路,李白《越女词》中有“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剡溪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镜水路,元稹的《以州宅夸于乐天》中有“州城迥绕拂云堆,镜水稽山满眼来”。

  路名体现本土文化特色

  2018年,绍兴市地名办编制出台《绍兴市区地名总体规划(2018-2035)》,构筑规范性、整体性、稳定性的市区地名网络体系,包括通名规划、专名规划、道路名称规划、地名优化规划、地名文化保护规划等。

  根据《绍兴市区地名总体规划(2018-2035)》,道路命名要从反映绍兴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入手,进行规划路网名称的命名,使地名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特色协调。同时,兼顾新区的功能定位,反映时代要求。

  程牧春说,其实,绍兴相对较新的一些道路在命名上也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元素。比如跨柯桥区、越城区、上虞区的于越路,绍兴夏称於越,亦称大越,简称越;群贤路,采词自《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完)

[编辑:王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