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
老旧住宅的“共富之问”
2021-12-30 17:21: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91岁大爷季敦俊在自家台门里晒太阳 项菁 摄    91岁大爷季敦俊在自家台门里晒太阳 项菁 摄

  中新网绍兴12月30日电(记者 项菁)房子是安身之所,为民生保障。2021年“共同富裕示范区”落地浙江,当共富的焦点投向各行各业,身处城区旧居、农村老宅的人们怎么共富?

  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3个地级市试点之一,绍兴市有“发言权”,亦探索了答案——以安居促共富。

书圣故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项菁 摄书圣故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项菁 摄

  “老龄社区”如何补齐安居短板?

  绍兴古城孕育了八大片历史文化街区,也让大量老年人身居其中、住有所居。

  走进越城区书圣故里社区一弄堂,只见一座“周家台门”,里头设施陈旧,但被收拾得整整齐齐,这是91岁大爷季敦俊生活了几十年的家。

  “房子比较旧,前前后后也整修了很多次。”在季敦俊的印象中,社区工作人员经常“家访”,关心老宅的硬件设施、消防隐患等。最让季敦俊意外的是,院子里采光问题今年得到了“根治”。

朱义忠、周敏儿夫妻俩在改造后的青藤社区内散步 项菁 摄朱义忠、周敏儿夫妻俩在改造后的青藤社区内散步 项菁 摄

  书圣故里社区因“书圣”王羲之得名,辖区多为低矮型老房子,阴暗、潮湿且时间久远,三分之一以上都是老年人。30年前,社区内种下的29棵树苗已经长大,如今大量树枝遮挡了民居的光照。

  “一旦缺乏光照,居民不仅少了获得感,也会促使他们沿街晾晒,影响社区环境。”书圣故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汤丽英解释,当地园林部门每年会定期进行简单的修剪,但治标不治本,因此社区特向建交局申请,委托园林部门今年进行了彻底修剪。

  一米阳光,温暖了家家户户。共富的蓝图中,浙江提出要大力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其中包括加快推动老旧社区“微更新”等。绍兴古城社区内,硬件设施正在日益改善,安居的短板正在被补齐。

  “我俩结婚50年了,没想到老房子还能翻新。”朱义忠、周敏儿夫妻俩在越城区青藤社区生活了大半辈子,聊起近期的小区更新,妻子周敏儿满是欣喜,“雨棚老化、外墙破旧、电线乱拉,全部改造好了,特别有安全感!”

  青藤社区常住人口9000多人,老年人占比40%。辖区内有大量历史文化遗存,不少居民生活在老台门里,但陈旧的基础设施没跟上时代的步伐。

  “居住条件好坏直接影响养老服务质量。”青藤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雅平谈及,今年5月份以前,对居民住宅完成了截污纳管、外立面翻新,为老台门设置烟感系统,还对每户人家安装抽水马桶等,对社区进行了整体提升。

  “十四五”时期,中国老年人口预计将达3亿,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其中,大约90%的老年人为居家养老。让老年人居家安享晚年,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现实课题。

  绍兴人大以良法促善治,为居家养老进行了立法。于12月1日正式实施的《绍兴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明确,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快推进已建成住宅小区的公共出入口、坡道、电梯、楼梯、公厕等公共设施的适老化、无障碍改造。

作揖坊桥畔,居民和环卫工人悠闲晒太阳 项菁 摄作揖坊桥畔,居民和环卫工人悠闲晒太阳 项菁 摄

  老旧小区如何叩响“未来之门”?

  补齐居民生活短板是基本。放眼未来,老旧小区如何进一步接轨现代化,既是民众的共同期盼,也是城市绕不开的命题。

  绍兴古城内,一条环山河穿过青藤社区,作揖坊桥畔,居民们悠闲晒太阳、话家常。附近的巷子里,“台门党校”内传来志愿者的读报声,老人、小孩在其仔细聆听。

  青藤社区位于古城核心地段,居民们心里都清楚,社区将被打造成为“未来社区”。“希望社区活动更加丰富,我们老年人在家门口也能享受生活,发挥余热。”朱义忠十分期待。

嵊州两个村部分村民搬迁后的新房 施中祥 摄嵊州两个村部分村民搬迁后的新房 施中祥 摄

  共同富裕的愿景下,浙江提出全省域推进城市未来社区建设。其中,青藤社区被列入该省第四批未来社区创建名单,系浙江首个古城内的创建社区。

  老旧小区走向未来变为现实,然而挑战也较为突出。绍兴市古城保护利用专家陈扬受访时坦言,古城内创建未来社区面临三大挑战,“人口老龄化严重、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用房不足,这些也是古城内社区的共性。”

  “传统风貌区探索未来社区,需要把社区微循环和古城保护利用、文商旅融合发展、民生改善、适老化改造等多方面结合起来。”陈扬以青藤社区为例称,既应突出古城风貌特色又要体现老街小巷内居民的普适性,譬如开设更多的邻里空间、“口袋公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不仅是单个社区,绍兴还明确“古城全域创建未来社区”。这当中,数字化为老旧小区叩响了“未来之门”。

  据了解,绍兴古城“数字孪生”系统已于2020年12月建设完成。如今,9.09平方公里的古城内,所有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都已被数字化,“数字化大脑”正在为古城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决策参考。

  民,乃城之本也。绍兴市委书记盛阅春表示,绍兴要率先走出以人为本、全面进步的共同富裕之路。聚焦人的全生命周期美好生活需要,全域构建网络型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共富共享优质生活圈。

绍兴乡村 项菁 摄绍兴乡村 项菁 摄

  改革如何为农民住宅“打地基”?

  和生活在城区老房子里的人一样,乡村的村民也同样有着“安居梦”。

  2020年9月,绍兴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3个整市试点之一,系浙江省唯一试点市。这项改革,照亮了农民们的共富愿景。

  “真是赶上了好时候。”通过“以宅换房”的模式,今年9月,嵊州市甘霖镇施家岙村村民施中祥一家人搬进了新洋房,他从没想过,10多年的老房子还能“以旧换新”,地理位置也更好了。

  考虑到宅基地分布、古村保护、自然灾害等因素,当地政府将施家岙村、苍岩村作为宅基地改革项目,对约145户退出农户采取货币补偿、公寓集聚、异地建房等方式进行安置。

  “原来要到外地打工,现在不仅有了新房子,还可以利用它挣钱。”施中祥将新房打造成了民宿,他希望借助周边越剧小镇的客流量,在家中就能“拿工资”。

  除了明确宅基地自愿退出的“以宅换房”形式,绍兴还探索“以宅换钱”“以宅换宅”“以宅换权”等制度。柯桥区王坛镇舒村村的陈某有两处宅基地,因长期无人居住成为空倒房,在这次改革试点中,其选择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将两处共占地87.92平方米的宅基地换取了13.1880万元补偿款。

  绍兴市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工作专班负责人介绍,绍兴改革的核心是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在试点中保护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权益,探索农户宅基地资格权的保障机制,同时通过探索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抵押、自愿有偿退出、有偿使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户财产性收入。

  宅基地是安身立家的地方,是农民的“根”。不难发现,此项改革正让安居富民触手可及,且与绍兴共富目标不谋而合。

  “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掉队。”共富是人民的共同期盼,盛阅春多次指出,绍兴要深化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全域推进城乡风貌、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建设。(完)

[编辑:孙妮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