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 浙江 • 正文

在不断传承创新中 让中医药融入现代生活

2021-09-02 20:20:25  

  中新网浙江新闻9月2日电 (梁穆)“自古以来,中医药就有着与瘟疫对决的丰富经验,在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地位不可取代。我们组织省市级名中医,研发出中医药预防推荐方及日常保健方,助力抗‘疫’。”问及当下如何借力中医药预防新一轮新冠病毒疫情,杭州市红会医院党委书记徐侃这样告诉记者。

医生邵征洋为患儿看病。供图医生邵征洋为患儿看病。供图

  这家年服务160余万人次的老牌公立三甲医院,以融汇中西、传承创新为“钥匙”,解锁中医药经方宝库与现代科学融合的新思路。

  综合研判、药方调整、一人一策、辨证施治,中医药在几千年制伏瘟疫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杭州市青年名中医、杭州市红会医院呼吸科副主任何飞感触最深。

  去年初,杭州市红会医院分批派出22位援鄂医护,何飞是其中一员。抗“疫”战场,除用西医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外,他还与同行合力,将中医中药写入处方。

  “疫情初起,没有新冠疫苗和特效药,我们要与时间赛跑。”何飞发现,武汉当地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一番舌诊、问诊、脉诊,我发现他们舌苔白腻,病症应以寒湿疫毒为主,相较浙江患者的湿热为主有所不同,应用温药化湿解毒。”,疫情初期,隔离病房还不能开展中药饮片治疗,在中成药选择方面,与其他中医专家商量后,何飞决定停用以清热解毒为主的连花清瘟胶囊,换之以化湿解表的藿香正气散治疗,减少了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增加了疗效。

  中医药学防治传染病古来有之,现如今能否抵御新冠病毒?面对新问题,何飞始终辨证思考。

  “有一位40岁的女患者,病情危重,氧饱和度一度小于90%,吃不下饭,稍微一动就胸闷气急。我查看舌苔,发现舌淡苔白腻,便在中药方子里加入陈皮、藿香、佩兰、苍术、厚朴、麻黄、杏仁、米仁、葶苈子、地龙、贯众、黄芩等中药,行宣肺化湿解毒治疗。”两周后再查,女患者的舌苔色泽恢复正常,整体病情好转不少,给何飞添了不少信心。

  “2月中旬后,随着新冠肺炎防控方案逐渐完善,中药协定方的作用真正显现出来。我们为病区的几十位重症患者用上了中药化湿解毒协定方,部分患者辨证施治,一人一方。”何飞说,这张协定方的原型,出自1800多年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的经典方:麻杏薏甘汤、小青龙汤、五苓散等。在后期的回顾性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核酸转阴速度、临床症状改善都不错,体力和胃口也在恢复。”

  “何飞支援的病区,中医药治疗覆盖率从最初的5%上升至90%。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志会支援的病区,中医药治疗参与率100%,中药颗粒剂使用率92.19%,开出中药颗粒剂处方401张,共计2202剂,中医药治疗参与好转率98.28%。”徐侃说,援鄂医护们将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融入救治工作,经过大量中医症候的收集、总结和归纳,利用中药协定方和辨证施治处方中西医结合治疗,交出了一份战“疫”高分答卷。回杭后,他们还与墨西哥同行视频连线,为全球防“疫”抗“疫”提供中国方案。

  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离不开读经典、跟名师、临床实践。

  “他一口气读完50多本明清时期的医案,将与糖尿病肾病有关的方子摘抄出来,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手段,研究古代医家的用药规律,结合现状分析、改良。”说起他曾经带过的一位研究生,杭州市级名中医、内分泌科主任牟新,眼里满是自豪。传承创新的基础,是精研古方精华,根据现今疾病变化、病机演变,作针对性调整。他常鼓励科室年轻医生根据现代疾病谱变化,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改良经典方,这些年轻医生也时常给他惊喜。

  杭州市红会医院内分泌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科室里共有12名医生,为患者诊病,均是中西医并重,比如最常见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疗。“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尤其适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牟新团队研究发现,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出现脚麻、凉、刺痛时,可以用中医针灸、穴位敷贴、洗浴等综合治疗。经过多年临床和证候学研究,他们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辨证服用中药糖肾协定方来保护肾脏,延缓病情进展。为方便患者在家里熏洗,他们还将协定处方温通洗药创新制成颗粒剂。此外,这支年轻团队还发现,南北方人因为地域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体质也有所差异,用药种类、剂量也有很大区别。

  应用千百年,中医药在实践中创新,步入科研发展“快车道”。如今,中医思维已渗透市红会医院每一个科室。医院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1个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4个浙江省中医药重点专科,10个杭州市医学重点学科,每一个科室都有中医力量,每一次多学科联合会诊都有中医专家“把脉”。

  “我们呼吸科紧抓中医科研,重点判别经典方与协定方疗效,研究经典方的作用机制。”最近,何飞牵头的浙江省自然基金会《芍药甘草汤》课题已结题。他带领团队科研,发现《伤寒杂病论》里原本用于治疗手足痉挛的芍药甘草汤,在治疗哮喘,缓解气管痉挛等也有奇效。

  在儿科门诊当中,来看生长发育的患儿占了一大半。除常规西医治疗外,邵征洋团队融合中医推拿、艾灸熏洗等外治手段,实现让孩子少打针、少吃药的目的。“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有些生长发育迟缓的孩子表现为脾虚和阳虚,我们用扶阳灸来温阳补气;晚上睡眠不好的孩子,可以用足底贴安神。”

  如今的杭州市红会医院门诊、病区,开设有69项中医适宜技术,为患者扶正祛邪,调补阴阳。这段时间,为抵御新冠变异毒株,医院又依据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推荐方案及经验方,研制出多款中药防疫新品,比如适合体虚易感人群的益气化湿合剂,适合年老体弱者的新加玉屏风合剂,适合小儿的仁爱防疫香囊、儿童芳香幼安香熏夹套盒等。

  “医院的特色与优势是中西医结合,作为浙江省结核病诊疗中心,医院已新建实验室,力争结核病中西医结合诊治取得更大突破。”徐侃说。

  弘扬中医药文化,使其精准服务于民,师承教育至关重要。

  医学院毕业生进入市红会医院工作,“西学中”培训是一门必修课,研修这门课,基层医生同样迫切。

  彭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医生王亚红,从医29年,曾是“西学中”培训班的学生,师从邵征洋。

  “我是西医出身,慢慢发现,孩子的呼吸道、消化道、生长发育问题,更适合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年前报名学习,王亚红希望,学成归来将中医中药用于基层临床,“我们每日侍诊左右,仔细观察老师如何与患儿对话,如何望闻问切,还要学习穴位敷贴等中医适宜技术。”

  与王亚红一同“西学中”的同事约有七八位,涵盖儿科、骨伤科、妇科等专业,毕业后,大家很快学以致用。如今,彭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开出针灸推拿、小儿推拿、康复理疗、中医骨伤科,服务无数周边患者。

  人才培养“传帮带”,既要将基层医生请上来,也要将中医药技术送下去。

  从医多年,牟新有个雷打不动的行程:每周三上午,到笕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半天,每个月还要到采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

  “基层中医的培养模式相对欠缺。1998年毕业从医开始,我们科室副高以上的专家,都会下沉基层,送医送药送技术,带动基层相关科研。社区医生跟着我们抄方、录医嘱、听讲座。”牟新说,现在,杭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与市红会医院合办的“西学中”班,还开到了建德市、临安区、余杭区、萧山区等地。这几年,每期培训班学员都有五六百人,几乎场场爆满。经过两年的学习,一批又一批具备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的医生回到基层,为周边百姓中医药服务需求“兜底”,为中医药事业城乡统筹发展助力。

  “我们始终重视中医传承和中医人才梯队培养,构建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师承模式,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2016年起,医院开展院级名中医和院级青年中医人才评选和培养,目前拥有浙江省国医名师1名,省级名中医6名,市级名中医10名,市级青年名中医4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名。”徐侃说,为了加快医院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今年,医院开展了新一轮院级名中医和院级青年中医人才评选,推动医院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人民健康,中医中药是一块金字招牌。通过‘传帮带’,培养、发掘更多优秀医师,是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蓄力,为百姓健康提供保障,为打造中医药强市增加动能。”(完)

[编辑:柴奇超] 来源:中新网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