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 浙江 • 正文

浙江嘉兴数字化改革探索之路:让企业“寻策有路”

2021-08-10 20:50:16  
政策预演沙盘界面。孙妮娜供图政策预演沙盘界面。孙妮娜供图

  中新网浙江新闻8月10日电(见习记者 周孙榆)前不久,浙江嘉兴南湖的董燕和当地的100多家企业代表,体验了一件颇为“神奇”的事情:按照工作人员指导,她在电脑上输入企业信息,3项符合条件的惠企政策自动弹出,不一会,90万元(人民币,下同)的补贴随之到账。

  “方便,出乎意料的方便!”董燕和在场的企业代表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这项让董燕和企业代表赞叹不已的数字化改革,是当地新推出的政策治理集成应用平台,叫“企明星”。董燕说,以往自己的任务是在“信息海洋”中寻找符合条件的惠企政策,难度堪比“大海捞针”。该平台推出之后,自己不仅告别了“开盲盒”一般的工作方式,也享受到了政务服务的“快速通道”。

企业申报界面。孙妮娜供图企业申报界面。孙妮娜供图

  信息不对称 政企服务有“三难”

  浙江嘉兴,地处长三角的中心腹地,经济发达,2021年上半年,当地生产总值(GDP)就达2942.14亿元,同比增长13.9%,分别高于全国和浙江省平均1.2个和0.5个百分点。

  数据统计,仅嘉兴市南湖区范围内就有市场主体8万多家。

  如何服务好辖区内众多的各类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当地在调研企业需求时发现,企业反应最强烈的是“三难”:找到政策难、吃准政策难、申请政策难。

  “惠企政策是有申报时间限制的,这需要我时刻关注新消息。其次政策数量很多,政策颁布者上至国家部委下至南湖区,即使将范围限定在南湖区,也分为科技、金融、税务等多个部门。”当地某企业项目申报负责人黄静表示,自己电脑上保存了十几个政府部门的网站,手机加了十几个相关微信群,但还是会出现错过政策的情况。

  在黄静看来,“找政策”还只是工作的第一步,如何吃透、吃准政策并完成申报才是工作最大的难点。她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从了解一项政策到补贴到账,前后时间短则两三月,长则一两年,中间要在沟通部门、提交材料上花费太多精力。

  采访中,一位企业主表示,如果一项政策补贴的金额不大,企业往往会选择放弃,“有这精力不如多谈两单生意。”

  对于企业的“抱怨”,南湖区政务数据局副局长、大数据中心主任孙妮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政府每年要发放数以亿计的资金去培育、刺激特定产业,完善区域经济。”她说,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政府也有“三难”:政策制定难、政策送出难、政策效果追踪难,甚至出现了“政策黄牛”的市场乱象。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改革势在必行。今年6月,南湖区在“最多跑一次”改革基础上,通过省、市、县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推动涉企政策治理数字化集成,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探索建设出政策治理集成应用平台——“企明星”。

“企明星”应用界面。孙妮娜供图“企明星”应用界面。孙妮娜供图

  大数据赋能 企业“寻策有路”

  “企明星”政策治理集成应用平台能发挥什么作用?

  在孙妮娜看来,该应用试图通过数字技术规避政府制定政策盲目性和企业享受政策偶然性问题,构建起一种新的治理模式。

  她解释,“企明星”将政府庞大的政策文件拆解到最基本的政策单元,实现了政策的标准化、数字化;同时,通过采集企业属性数据、活动数据、填报数据等信息,打造“企业镜像库”。

  在计算机算法的支持下,企业只需要动动手指,政策就能“打包上门”。

  对政府而言,依托“企明星”的大量数据,政策制定者实现了质变与“智变”的转化,通过构建政策沙盘形成“预演报告”,为政策文件提供数据支撑;将精准匹配的政策条目向企业推送并征求意见,推进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

  “以前我们不知道预算拨多少,才算好;也不知道这样检验政策,究竟好不好。如今有了参照。”南湖区财政局副局长鲍颖佳告诉记者,政策出台后的数据集成,方便了各部门科学量化的评估,也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

  南湖区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科副科长谢婷婷表示,数据打通后,其工作模式从事后审计向着事中与事后相结合审计转变,由局部审计向全覆盖审计转变。“这能有效防止财政资金‘跑冒滴漏’,整体工作效率还提高了。”

  据统计,该平台自上线以来,已汇集应用浙江省市县数据128类19亿条,点对点匹配企业1612家,服务企业申报73家。(完)

[编辑:张丹] 来源:中新网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