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 浙江 • 正文

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学子以相机为笔 采写龙泉剑瓷文化

2021-08-06 21:25:48  
陈爱明老师为同学们展示“声如磬”。陈志远 摄陈爱明老师为同学们展示“声如磬”。陈志远 摄

  中新网浙江新闻8月6日电(童笑雨 祝思柔 杨晓琦 陈志远)近日,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15名师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携带拍摄器材赶赴浙江省龙泉市,开展以“传承非遗文化,助力国际传播”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素有“瓯婺八闽通衢”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龙泉有两张享誉千年的金名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宝剑。

  与以往“参观—合影—写感悟”式的社会实践有所不同,本次社会实践中,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学生们紧跟新媒体潮流,用影像记录了实践的全过程。

  他们走进老中青三代龙泉非遗传承人,分三个小队分头采访拍摄了龙泉青瓷、宝剑行业的六位代表性大师及传承人,深入采写了传续千年的龙泉剑瓷文化,为探索宝剑、青瓷两项非遗文化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新媒体传播积累了大量影像素材。

团队成员拍摄郑国荣老师磨剑。符安妮 摄团队成员拍摄郑国荣老师磨剑。符安妮 摄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一学生王潇艺带领小队拜访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

  徐朝兴的一生都献给了青瓷。在采访过程中,他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手。因为长年累月和泥巴打交道,手上的指纹已经磨光了。“虽然指纹磨没了,但换来了徐朝兴的青瓷人生,我觉得值得。”徐朝兴说。

  虽已近耄耋之年,但徐朝兴极具创新精神。他非常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比如经常会在微信等平台上发布视频,展现自己创作青瓷的过程。

  此外,该团队还采访了龙泉青瓷行业协会会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爱明,参观了他的青瓷艺术馆和工作室,熟悉了各种制瓷技艺。而从陈爱明的弟子——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潘建波对非遗文化风格塑造问题的重视上,他们还领会了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所独有的新时代的创新与突破精神。

父子二人齐力锻剑。陈志远 摄父子二人齐力锻剑。陈志远 摄

  在龙泉,除了青瓷,宝剑的知名度也颇高。陈阿金自13岁学习铸剑,如今已铸剑50余年,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该学院大二新闻学在读的学生周萌带领小队采访了陈阿金。

  在采访和拍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发现,陈阿金总是忘我地沉浸在自己的铸剑工作中,或是绘制图纸,或是举剑端详,或是挥锤锻铁。在他身上透露出老一辈铸剑大师靠作品、靠实力说话的精神品质。

  非遗文化的传承精神,在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龙泉市宝剑行业协会会长郑国荣和他的徒弟卓树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潘建波老师教留学生沙易拉胚。孙婧蕴 摄潘建波老师教留学生沙易拉胚。孙婧蕴 摄

  在实践调研过程中,郑国荣以自己为例,教导学生要多走出去看看,拓宽自己的视野。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动摇过坚持做剑的决心,但当他后来走出龙泉、走出中国,他感受到了宝剑承载着物质以外的东西,那就是文化与精神,这也使他从此坚定:宝剑就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根。

  卓树平说,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深入人心,龙泉市也在不断推动“天下龙泉”品牌的建设与推广,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了龙泉剑瓷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作为青年传承人,他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将老祖宗的技艺发扬光大。

  据悉,在本次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用相机全程记录了本次实践活动,拍摄了3600多个素材,总容量近700G。后期,团队将为龙泉非遗传承人创作一系列微纪录片和短视频,用镜头记录龙泉在保护非遗方面所做的努力。(完)

[编辑:郑晓维] 来源:中新网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