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 浙江 • 正文

寻路上旺 浙江树人大学暑期走进“江南大寨”开展研学实践

2021-07-08 20:19:48  

  中新网浙江新闻7月8日电(谢盼盼 童颜 张甜雨 周兆祺)谈起浙江的美丽乡村,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似乎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走进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的上旺村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走进上旺就仿佛重新回到了20世纪60年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灰墙红瓦,两层坡顶楼房式建筑一排排整齐地排列于村子的中部,侧面一排平房纵向贯穿一侧。村民们至今还居住于其中,保留着对20世纪的追忆与情怀。

研学实践活动。 李佳雪供图研学实践活动。 李佳雪供图

  近日,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与学院的青年大学生,带着对“十四五”期间浙江美丽乡村、共同富裕建设的憧憬与思考,来到这个知名的美丽乡村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

  看着如今的上旺,谁会想到这里曾经是个“四周环山一条溪,荒山秃林无粮地,十户人家九户穷,挑脚抬轿做长工”的“苦上王”。是什么让昔日的“苦上王”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带着这样的疑问,同学们开始在上旺寻找答案,而最终,他们在一个共产党员和“八把锄头”上找到了答案。

  通过听讲座、访谈、看展览等形式,同学们全面了解了20世纪60年代上旺发展的历史。1958年开始,为了摆脱当时的贫困现状,上旺村民在大队党支部书记王金友的带领下,响应国家号召,制定了加速建设新山村的发展规划,誓在三年内,把“癞头山”变成新茶园。但在当时大多数人对此并不抱希望,村里还流行“癞头山上能种茶,除非铁树会开花;癞头山有茶摘,癞头铁树会开花”这样的话。

  然而,这些负面的情绪却从未影响到王金友,誓要改变乡村穷苦面貌的他,硬是用村里仅剩的8把锄头,将村民组织成15个小队,先后花费近5年的时间治理穷山恶水,改溪造田、开荒种茶、改造环境、村庄发生了巨变,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百姓的生活也慢慢改善。至此“八把山锄创大业”的精神,拉开了上旺人不畏艰难、拼搏奋斗的序幕,使上旺成为当时中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也让当下的人们看到了美丽乡村最早的雏形。

研学实践活动。 杨雪斌供图研学实践活动。 杨雪斌供图

  通过这样的寻访,不仅让同学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来时之路,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对此,实践团成员童颜同学深有感触地说:“回望过去,前有王金友带领村民扛起锄头开辟荒山,走上致富道路;走在当下,现有红色上旺精神萦绕在村庄每个角落;展望未来,后有红色旅游给上旺注入经济新活力。我们在字里行间探访红色足迹;我们从上旺人的实践中感受他们对乡村的热爱与希望,更感受到了上旺独特的红色印记与基因。”

  在寻访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参观了上旺精神陈列馆。这个展馆位于昔日的一间茶厂厂房中,几经修缮,用数字化技术结合历史文物陈列,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上旺的红色精神。凭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上旺从改革之初的癞头山转变成“江南大寨”。红色的热土养育了上旺的人民,上旺人的精神同时也反哺着这土地。

  上旺村党总支书记韩友法在向同学们讲述过程中反复强调,“代代传承的上旺精神是这片红色土地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根,永远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凭借着这份独特的红色基因,上旺以“红心上旺,养心岩里”为理念,以融入红色教育的养心乡村旅游为重点,成功实现了新发展阶段的成功转型。并先后获得了“3A示范村”和“全国新农村”的称号,农村宜居环境建设拾级进阶,新的项目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村民居住环境有了显著的提高。

  “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加上不断完善的配套设施,才能引来更多的项目落地,才能帮助我们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乡村振兴。”韩友法介绍,从资源饭改吃生态饭,就是要从原来的农业发展转变成现在的“红色旅游+生态旅游”,让红色文化感染更多群众。

  据了解,此次同学们来到有着“江南大寨”之称的上旺村寻访,是今年该校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系列活动之一。旨在通过一个个红色教育基地的寻访,将那些原本只存在于书本中的红色记忆唤回到现实之中,让青年大学生在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红色记忆与感悟,将党史教育、国史教育融入每个人的内心深入,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完)

[编辑:许昭琳] 来源:中新网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