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 浙江 • 正文

碳中和愿景下岛屿乡村实践:浙江定海“探路”净零碳

2021-05-29 17:55:51  

  中新网浙江新闻5月29日电(记者 项菁)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中,中国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承诺。“双碳目标”之下,低碳发展的“潜力股”——乡村,何以激活“绿色基因”,助力中国答好“时代命题”?

  眺望东海之滨,“中国第一大群岛”舟山群岛的西南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和中国内陆乡村不同,这一拥有128个大小岛屿的县域正处于应对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的“双重挑战”前沿。在“化危为机”的路上,定海区率先“探路”净零碳乡村建设。

  净零碳又称碳中和,即通过平衡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移除量实现净零排放。从一座小山村的“低碳风尚”到全域规划净零碳乡村“路线图”,从能源结构调整的“减法”到植树造林的“加法”……净零碳于定海而言,并非新事物,而是驰而不息的变革与重塑,既为中国奔向“双碳目标”赋能,也为国际岛屿乡村应对气候挑战提供“中国方案”。

  缘起一座小山村  输出因地制宜理念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护绿”已成为浙江乡村的“共识”。地处沿海的定海区,从“护绿”实践到“输出”净零碳的概念,源于一座小山村——干览镇新建村。

俯瞰四面环山的新建村 项菁供图俯瞰四面环山的新建村 项菁供图

  新建村深藏于青山间,与南洞水库相依,也因偏居一隅,21世纪初新建村仍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落后村。“砍树、卖树等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新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余金红担任该村“领头雁”20余年,她回忆,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渐入人心,村民们也意识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村委的号召下,大家一起种植树木、修复山林。

  为保护一棵树而改变房屋朝向,在存量农房屋顶安装光伏设备,采用粪尿分集式技术设计公厕,停车场设有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海岛登山健身步道……走进新建村,满目苍翠、屋舍俨然。十多年来,这里不仅守住了“家门口的生态”,乡村各个方面均朝着绿色环保的脉络发展。

  在新建村南洞核心区,十多平米的污水处理中心如今每天运作两到三次。为防止污水影响环境,2010年当地在南洞谋划建设了污水处理中心,意在带动水循环利用。

  “对生活污水、化粪池水等村里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置。”袁文其是本地村民,也是污水处理中心的管理员,他介绍,随着村里发展越来越好,污水量也逐年增多,“这几年最多的时候每天处理100吨污水。污水经过10多道处理流程后,用于灌溉等。”

  水是新建村流动的“血脉”,在南洞水库主要排洪道、贯穿全村的大溪坑,当地对河道底部作了特殊处理,并利用自然规律将河流恢复成阶梯状的地貌,以此达到减缓水流流速、增加水体含氧量、美化河道景观的目的。

  新建村因身居山坳而“困惑”,也因绿色环保而“富饶”,2019年新建村因上述探索而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净零碳”乡村规划中国案例,亮相首届联合国人居大会,为全球乡村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经验。“我们想方设法守护了绿水青山,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余金红如是感慨。

  “净零碳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在联合国人居署驻华代表、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看来,乡村绿植覆盖率高,是中国最大“碳汇”之一,新建村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为其它乡村提供了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

  事实上,因地制宜也是净零碳乡村的应有之意。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亚洲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伍江谈及,各村之间农业、养殖业、加工服务业发展情况、林地碳汇蓄积量以及人口存在较大差异,应该根据不同村庄特点采取不同的低碳化行动。

  激活绿色低碳思维  善做减排增绿“加减法”

  随着新建村掀起的净零碳“风尚”,近年来,定海乡村纷纷激活净零碳思维,加入“减排增绿”队伍,通过多样化方式探索岛屿乡村的“未来式”。

  马岙街道马岙村是舟山海洋文明的发祥地,素有“中国海岛第一村”的美誉,也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初夏走进马岙村,风和日丽、微风习习,潺潺的生态溪坑、新颖的无包装商店等吸引眼球。

马岙村内的无包装商店 项菁供图马岙村内的无包装商店 项菁供图

  “干净玻璃空瓶可兑换1碳币,1碳币等于2元人民币”“若自带可循环包装,店内食品免费任取3样”……马岙村内,一处废弃房屋被打造为净零碳生态商店,外观保留石头墙体和木结构屋顶,还通过褪去商品外包装、提倡顾客按需购买并自备容器等方式,从源头减少浪费。

  “通过这样的呼吁,可以增强村民对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认同感,引导村民和顾客践行低碳理念。”净零碳生态商店管理员是当地“95后”年轻人,其介绍,无包装商店自营业以来得到了村民和顾客的点赞。

  对于生态建筑的塑造,还体现在定海培育的民宿产业中。作为海岛之旅的“网红选项”,民宿一直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如何促进民宿业绿色低碳发展?

  以盐仓街道新螺头村为例,由闲置农房改造而成的“秘境·观海”民宿群,可见滨海风光和田园风貌,其背后也植入了源头减排理念,譬如在设计之处便科学地选择建筑朝向和门窗位置,通过天窗采光等措施,尽量实现被动式采暖通风,减少能源消耗。

  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途中,除了善用“减法”,定海乡村亦活用生态“加法”。

  马岙街道团结村团结水库旁、进村主干道边,草木苍翠、鲜花绽放,村民每天就此散步,但谁也不会想到这片土地几年前还是一片荒地。“这58亩土地涉及162户人家,原来杂草丛生。”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唐光明说,得益于村里引导和村民的生态意识,村民们一起把荒地盘活、把绿化补上,才有今天这幅景象。

  这五年来,定海区不断增加森林碳汇,共建设彩色健康森林及森林抚育1.17万亩,完成平原绿化造林7424亩,累计新植珍贵树52.58万株。如今,定海作为浙江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定海森林覆盖率达51.74%,空气质量常年稳居中国前三位。

  根据同济大学随机抽样结果显示,定海多数乡村处于低排放且未来有望达到净零碳水平。

  “净零碳乡村建设难度大,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谈及突破之道,张振山认为,主要在能源结构调整、减少消耗、增加碳汇等三方面下功夫,而定海诸多乡村的探索提供了示范。

  多方共绘净零碳路线图  书写“定海方案”

  2020年9月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定海区委书记庄继艳表示,从新建村在首届联合国人居大会上入选全球净零碳乡村典型案例开始,定海区从没停止过探索小乡村融入大时代的步伐,“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更坚定了我们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走净零碳乡村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眼下的“十四五”开局之年,为更加明晰净零碳乡村“路线图”,5月24日在定海区马岙街道马岙村举行的“两山”理念再深化,美丽乡村再出发——2021浙江定海美丽乡村周开幕式上,定海区与联合国人居署、同济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合力推进定海净零碳乡村实践,并发布了定海净零碳乡村十项导则。

2021浙江定海美丽乡村周开幕式现场 傅旭涛供图2021浙江定海美丽乡村周开幕式现场 傅旭涛供图

  从定海净零碳乡村十项导则看,包括建立定海区80个乡村的碳排放清单和相关报送检测机制,以及新能源、建筑材料、水循环、垃圾处理等9条路径。以新能源路径为例,由于该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太阳能使用过程中无碳排放,因此建议2030年内民用建筑光伏覆盖率达到5%、光伏大棚的比例达到20%。

  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能源消耗量也不断上升的大趋势下,伍江表示,该导则将对下一步系统推进定海净零碳乡村建设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也意味着定海净零碳乡村建设从示范案例走向全域实践。

  审视中国东部发达省份浙江,5月下旬该省召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会,提出“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各地要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图和碳达峰方案,系统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在2021浙江定海美丽乡村周开幕式上,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以淼受访时谈及,目前浙江已涌现数字化控制碳排放、净零碳乡村建设等不少绿色低碳转型案例,其中,定海具有海岛、乡村的双重属性,净零碳乡村建设意义非凡。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王以淼希望,定海加快把“路线图”转化为“施工图”,为浙江乃至中国乡村提供示范。

  中国自古讲究,“天人合一”。眼下,地处东海之滨的定海,正以净零碳乡村建设行动守护“地球村”,为人与自然休戚与共“探路”更多未来。(完)

[编辑:许昭琳] 来源:中新网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