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 浙江 • 正文

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授牌 浙江象山传承渔文化发展基因

2021-05-28 17:47:52  
授牌仪式现场。  陈和李 摄授牌仪式现场。 陈和李 摄

  中新网浙江新闻5月28日电(记者 林波)辣螺姑娘、公鸡待娶、鱼滋面传说、象山海鲜十六碗……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渔港古城,一个个充满渔家文化基因的元素构成了当地丰富而广博的渔文化特色。

  这是该县不断做大做强渔文章,全力推动海洋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缩影。

  近日,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上,7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获正式授牌。象山县是惟一授牌的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该省惟一入选区域。

  新旧结合 传承渔文化基因

  众所周知,象山三面环海、两港相拥、一线通陆,海洋资源丰富多样,文化生态独特,世代象山人傍海而行、倚渔为生,孕育形成了渔文化、海防文化、海峡文化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

  近年来,该县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以深化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总抓手,策划打造了“中国开渔节”“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等文旅IP,努力探索做好海洋渔文化的保护、创新与融合这三篇文章。

  以中国海洋渔文化馆为例,利用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石浦第一冷冻厂”旧厂区,该文化馆对输冰桥、输冰塔和储油罐等大量工业遗存进行修复保护,基本保留原有格局和风貌,凸显满满工业风。

  中国海洋渔文化馆也是全国首个海洋渔文化馆,总占地面积9415平方米,核心展示馆和文创园区建设总投资1.35亿元,大量运用AR技术,以历史演绎为载体,充分展现了象山以海为生、与海共荣的海洋文化发展历程和中国海洋渔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原生态的渔文化“活”起来,让现代人深刻感受古老的渔韵渔魂。

  这是象山打造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中的一幕。

  近年来,该县先后建成以“渔海之乡”为主题的象山县博物馆、非遗馆及根艺美术馆、剪纸馆、非遗百工坊等展示场馆,非遗传承展示平台覆盖所有乡镇。

石浦鱼灯。  林波 摄石浦鱼灯。 林波 摄

  文化为魂 融入现代生活

  作为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石浦,渔家风情浓厚,渔文化遗存丰富。千百年来,这里保留着天后宫、东门城隍庙、东门灯塔等文物古迹,拥有“渔民开洋节、谢洋节”“象山渔民号子”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四方游客前来观摩体验。

  在象山县石浦镇,鱼灯手艺人包基勤正在制作鱼灯。用竹条搭框架,再用棉布整造型……伴随他的动作,一盏盏活灵活现的鱼灯便如魔术般显现出来。

  石浦渔港潮起潮落,伴随着大海的涛声,包基勤的鱼艺馆成为来石浦老街游客点赞最多的热门景点之一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同时也成为向海内外传播象山渔文化的载体。

  无独有偶,在象山县黄避岙乡,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山竹编传承人张心荣正在编织一幅渔民牧海图。

  用竹镊将头发丝粗细的篾条经丝纬丝垂直相交、来回穿梭……从起初的屡试屡败、屡败屡试到如今的栩栩如生,张心荣通过数年时间,编出了《兰亭序》《富春山居图》《颂竹图》等作品,也让他收获了不少荣誉。

石浦渔港古城一景。  林波 摄石浦渔港古城一景。 林波 摄

  丰富的海洋资源、多样的渔业生产、浓郁的渔区风情、斑斓的渔家艺术,构成了象山县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形态多样、文化生态完好的海洋渔文化。如何让这些原生态的渔文化“活”起来,如何让现代人感受古老的渔韵渔魂?

  象山县通过丰富的节庆活动以及送文化、种文化等方式,让渔文化更多融入时代元素,更好地融入现代百姓生活,使其重现生机与活力。(完)

[编辑:王晶琦] 来源:中新网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