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 浙江 • 正文

浙江温州“红日亭”亭长孙兰香:一茶一粥感动全城

2021-05-11 20:14:23  

  中新网浙江新闻5月11日电(范宇斌 张子雨)每每回想起决定加入“红日亭”的那一天,今年70岁的孙兰香总觉得正是那一天的决定,改变了她之后的人生。

“红日亭”志愿者与外国友人一起包粽子。孙兰香供图“红日亭”志愿者与外国友人一起包粽子。孙兰香供图

  在浙江省温州市,夏烧伏茶冬施粥,50年来风雨不歇,“红日亭”以淳朴的爱心、绵长的付出感动着一座城,被誉为“温州的精神高地和慈善地标”。

  2009年,孙兰香退休。2010年新年第一天,她加入了“红日亭”。在她看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此后十余年,从志愿者到亭长,孙兰香带领“红日亭”志愿服务团队烧茶做点心,还根据四季节气和民间习俗免费向路人供应芥菜饭、清明饼、端午粽、中秋月饼、冬至汤圆等,让志愿服务的精神感动温州乃至全国,其事迹还被创作成电影《红日亭》。

“红日亭”志愿者在制作点心。孙兰香供图“红日亭”志愿者在制作点心。孙兰香供图

  据了解,年轻时的孙兰香曾经是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华盖社区一名社工,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了“红日亭”,深感“一粥一茶”之温情。

  “我小时候家里穷,母亲总是要求我们随手关灯,不能浪费电。可是每到傍晚,她总会在家门前的小巷里点上一盏灯,为路人照亮回家的路。”孙兰香谈道,“小时候我并不能理解母亲的行为,长大后才慢慢懂了,做人要积德行善。我也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感染身边的人。”

  “红日亭”是温州东门的一个小凉亭,1972年夏,五六位退休老人出于原始、淳朴的爱心,自发在“红日亭”向路人免费供应伏茶。“红日亭”的伏茶是用夏枯草、荷叶、竹叶等18种草药熬煮,既祛火、不伤胃,又好喝,深受温州民众的喜爱。

  至2006年冬天,“红日亭”的志愿者们筹钱置办了锅碗瓢盆,开始施粥。此后,“红日亭”夏烧伏茶冬施粥的美名逐渐宣扬开来。

“红日亭”志愿者分送面条。孙兰香供图“红日亭”志愿者分送面条。孙兰香供图

  退休后的孙兰香如愿加入了“红日亭”,此后成为亭长。十余年里,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红日亭”志愿服务之中。

  如今,“红日亭”成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也是温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窗口”。

  随着温州市持续倡导移风易俗的新风尚,眼下到慈善地标“红日亭”给孩子过文明庆生、给老人祝寿的民众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红日亭”全年举办公益喜宴130余场,成为温州当地喜宴的“网红”举办地。

  近50年来坚守与壮大,“红日亭”志愿团队从最初的五六位老人发展至40多人,志愿者们365天风雨无阻行善。施粥每天需用50多斤大米,夏天伏茶每天要烧四五吨,他们的爱心惠及外来务工者、生活清贫者、孤寡老人、城市清洁工和过往行人等。

  每到暑期,在散布于温州市鹿城区大街小巷的80多个伏茶点上,每天都有上千名学生前来帮忙端茶送水,为高温下的民众送去清凉。

  不仅如此,“红日亭”志愿者们还把慈善拓展到凉亭之外。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孙兰香带领“红日亭”志愿者们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他们在防疫卡点做糯米饭、炒粉干等,又不畏风险、兵分多路为防疫执勤点和卡口的工作人员、义工志愿者等送爱心早餐和夜宵。此外,他们还每天送出近千份抗疫物资。

“红日亭”志愿者分送汤羹。孙兰香供图“红日亭”志愿者分送汤羹。孙兰香供图

  在孙兰香看来,“善”是新时代温州人精神最好的体现。

  帮助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以及给特殊学校捐款捐物,让没钱治病的人获得健康资助,资助贫困大学生求学……“红日亭”志愿者们把他们的爱心撒向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

  据统计,“红日亭”每年赴各地开展扶贫帮困、帮老助老、助残扶医等义工服务460余场,服务社区50余个,惠及18.68万人,捐助善款70余万元。

  受到“红日亭”志愿服务的精神影响,如今夏送伏茶冬施热粥的公益慈善点已遍布温州全市,“一杯茶一碗粥”述说着温州城温暖的故事。

  “‘红日亭’于我是家,‘红日亭’之人于我是家人,‘红日亭’之事于我是家事。”孙兰香表示,“能在‘红日亭’当志愿者是社会给我的机会与平台。我能为大家提供一份绵薄之力,让我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是退休后最美好的事。”(完)

[编辑:周薇] 来源:中新网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