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 浙江 • 正文

“世纪笔工”的传承与坚守:心正笔亦正,心静笔乃成

2021-05-07 13:42:19  

  中新网浙江新闻5月7日电(施紫楠 高曙瑛 彭玲)《弘治湖州府志》记载: “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 。”在湖笔发源地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家家户户皆会制笔。

  今年已经100周岁的沈应珍,出身于制笔世家,接触制笔后短短两年便掌握了湖笔制作中最难的水盆工艺,后又向祖父、父亲学择笔,向笔工师傅学结头、装套,自此与湖笔结下世纪之缘。

“世纪笔工”沈应珍 陆志鹏 摄

“世纪笔工”沈应珍 陆志鹏 摄

  拣、浸、拨、併、抖、联、挑……一支真正的湖笔,须经8道大工序128道小工序。在2000多年制笔史上,能一人独立完成所有工序的笔工寥若晨星。沈应珍,便成就了“一朵羊毛成支笔”的传奇。

  “做笔,虽说是为了糊口,但这门技艺更是善琏的特色,你不仅要学会,更要坚持守住这门手艺,把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父亲的叮嘱,沈应珍从不敢忘记,也身体力行地将制笔技艺传承下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善琏作为湖笔的原产地和制作中心,也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当时,沈应珍所在的含山湖笔厂成功注册了“双囍牌”湖笔商标,开始走品牌化道路。

  技术过硬的沈应珍,成了含山湖笔厂的品牌保证。

  “从原材料筛选、采购,到所有大小工序,沈老师几乎每天都要查看一遍,‘不能对不起招牌’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善琏镇卜家堰村村民蒋瑞珠曾与沈应珍共事多年,对其满是钦佩。

  蒋瑞珠回忆,沈应珍对毛笔的苛求精确到分毫,“我们都是一根一根地剔除出无锋的废毫,一般至少挑拣3遍以上,务必精益求精。那时候含山湖笔厂出来的毛笔,只要是同一批次,能做到重量一致。”

沈应珍在制笔 倪傲杰 摄

沈应珍在制笔 倪傲杰 摄

  对沈应珍印象深刻的,远不止蒋瑞珠一人。

  轻工“大国工匠”杨松源,与沈应珍是差了30多岁的忘年交。在杨松源印象里,沈应珍技艺精湛、敬业勤奋,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对湖笔痴心一片,提携后辈不遗余力。

  20世纪80年代,有一回杨松源所在的千金湖笔厂在水盆制作毛笔造型时碰到难点。当时已经60多岁的沈应珍得知消息后,只身坐了1小时的轮船到达现场,帮助解决问题。

  “像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老师敬业坚守的匠心至今铭记于心。”杨松源感慨,湖笔技艺靠的是师传徒承、言传身教。如今,杨松源也组织了高技能人才团队,传承、研究、创新湖笔制作技艺,做大做强湖笔产业。

  也正因为一批批制笔人对品质的严苛把控,善琏湖笔才得以作为国礼展现在世人面前,并走向世界,远销日本、新加坡、英国等地。2020年,湖笔产值达到8.3亿元人民币,占中国中高档毛笔销售市场的60%。

  如今,沈应珍虽已年迈,但其一家42人,有三分之二都从事与湖笔有关的工作,手艺都由她手把手传授。

  “做人,犹如做笔。祖母常常叮嘱我们,心正笔亦正,心静笔乃成。”眼下,沈应珍的长孙沈爱伟便经营着一家笔庄,开始了制笔技艺新一轮的传承与坚守。(完)

[编辑:孙妮亚] 来源:中新网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