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 浙江 • 正文

浙江椒江:打通社会救助的“最后一公里”

2021-01-18 17:47:17  
椒江区社会福利院(资料图)  陈胡南 摄椒江区社会福利院(资料图) 陈胡南 摄

  中新网浙江新闻1月18日电(范宇斌 徐丽平)“我们家曾经生活困难,孩子上幼儿园都没钱。有了政府的救助,现在孩子上了幼儿园,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了。”近日,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岭南小区低保户陈某如是说。

  近年来,台州市椒江区将“社会救助”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构建“1+N”社会救助体系,实施“临时救助”快速响应机制和“主动发现”工作机制,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做到困难群众“精准救助”,确保困难群众吃穿“两不愁”。

  构建“1+N”救助体系,织密民生兜底网

  椒江区葭沚街道建库村卓某患了癌症,小女儿又得了血管瘤,家庭生活异常艰难。

  为了缓解卓某家的经济压力,从2020年开始,椒江区民政局根据“1+N”政策,将其低保金从每月1200元提高到1500元。因小女儿住院报销后还需支付8万元医疗费,椒江区启动了医疗救助制度,解决了3万元医疗费,再加上临时救助一部分,大大减轻了卓某家生活负担。

  类似卓某这样的家庭困难群众,椒江区已经帮助解决了630多户。

  为了做到精准救助,让困难群众生活更有保障,近年来,椒江区推行了“1+N”的社会救助体系。“1”即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N”即包括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教育资助制度等,基本健全完善了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

  2020年8月以来,该区针对低保户整体保障水平不高的实际,提出抓好低保补差水平的建议和方案,重点解决重度残疾人、重病人员、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的低保补差水平。至2020年12月,该区低保补差由524元提高到620元,补差率由67.1%提高到76.48%。

  椒江区还专门出台《大救助一件事实施方案》文件,将民政、医保等11个部门的21个社会救助事项“串珠成链”、集成办理,打造困难群众需求精准排查、救助事项快速审批、生活服务优质保障的业务场景闭环。

  “实行大救助一件事改革,改变了传统‘碎片化’单一救助模式,为申请低保、低边、特困对象,叠加教育救助、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等联办事项,变群众多部门、多次跑为一次跑。”椒江区民政局局长董吕林说。

  “主动发现”困难户,确保“一个都不掉队”

  椒江区海门街道岭南社区有一户困难群众患了脑癌,住在重症监护室,且已与妻子离婚。民政工作人员在走访时发现该户的低保金没有足额,椒江区民政局立即为其办理了足额低保,再发放了临时救助,以帮助这户家庭缓解压力。

  为防止出现应救助未救助情况,椒江区出台了《社区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和《困难群众定期探访慰问制度》等,创新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

  除了民政工作人员每月定期走访一次外,还发挥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驻村干部和志愿者的作用,对行动困难、文化水平较低的困难对象,提供上门救助、协助填表等便民服务,尽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打通救助“最后一公里”。

  前所街道金某本人患肝腹水,长期卧床,妻子身体也不好,儿子离家出走10多年无音讯,留下三个孙子给他们夫妻俩照顾。民政部门和村干部在走访中发现后,立即启动了临时救助,并向慈善总会申请补助,前所街道还给金某修盖了房子。“若不是政府的及时救助,我也活不到现在。”金某说。

  “我们与医保、残联等横向部门建立定期的信息交换,对医疗费支出30万元以上的预警信息、重度残疾人信息等,发送给各镇、街道,再由镇、街道组织人员主动上门告知政策。”椒江区民政局社救科负责人陈用标说。

  近三年来,该区工作人员累计入户走访12430多人次,通过入户调查,共新增低保1619人,新增低保边缘户1660人,新增特困供养人员4人,发放救助金9330万元。三年来,共核对21200多人次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

  “主动发现机制不仅扫除了救助盲区,也有效地防止了多头救助、重复救助现象,提高了‘精准救助’效率,确保困难群众‘一个都不掉队’。”董吕林说。(完)

[编辑:马牧青] 来源:中新网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