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
“八八战略”鹿城生动实践丨从乡土中来,到乡土中去 他们见证二十年乡村教育蝶变
2023-09-12 23:04:13   来源:掌上鹿城客户端

  “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鹿城教育全力打造“三横两纵八样态”教育共同体体系,努力实现教共体乡村学校全覆盖,一份与城乡协调发展并行的民生答卷跃然纸上,教育共富蓝图也随之缓缓展开。

  在鹿城实现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跃变的背后,有一群致力于乡村教育的追光人。他们用20年时间扎根大地、耕耘不辍,用初心和坚守带领农村学子一起追光,参与并见证了乡村教育的蝶变。

  从无到有

  看一块“小黑板”的革命

  “我觉得农村里的孩子更需要我。”2004年,刚大学毕业的薛爱琴就因为这样一个质朴的理由,毅然选择留在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这一留,就是20年。

  作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在校执教期间,薛爱琴最感慨的就是那时教学设施设备的简陋。“那时的教室里是没有大黑板的,每个老师都会手拎一块小黑板去上课,上面写满了今天课程的要点。”由于黑板面积较小,大概15到20分钟黑板就会被粉笔填满,然后薛爱琴会小心地避开课程要点,将剩余部分擦掉再写。“这种在黑板上擦掉再写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学习很被动。”

  物质条件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却是提升现代教育质量、发展优质教育所不可或缺的。过去,由于城乡经济存在明显差距,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也因此存在不同需求,这导致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和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八八战略”中指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其中城乡教育一体化正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为鹿城指明了发展方向,以教育基础设施精美工程为抓手,全域推进“温馨教室”“明眸皓齿”“智慧校园”等项目及工程,全区所有公办中小学1900余间教室已完成灯光改造,为孩子们的学习、视觉环境加上一层柔光“滤镜”。同时,全区中小学已配置、更新12000套可调节课桌椅,488间教室装上空调,新风系统也在陆续安装中。

  不仅如此,按照学校规模和城乡统一标准,鹿城还在乡村学校内装备数量足够的多媒体教室、班级多媒体终端等,通过建立更现代的教育教学设施,让农村孩子享有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优质课直播、录播等“福利”。

  可以说,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城乡地理分界早已模糊。

  这也让薛爱琴所在的温州市藤桥小学迎来了“新生”。“小黑板早已成了历史,如今的教室里有了‘高大上’的触摸式一体机,我们只需用教师专用笔或手指在液晶屏上触摸一下,即可播放动画或打开教学资源库。屏幕还可以连接手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看着教室的变化,薛爱琴对这所乡村小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从少到多

  看乡村教师队伍壮大

  与硬件提升相比,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问题愈发突出,特别是音乐、美术教育几近处于空白状态。

  对此,温州市藤桥小学的美术老师夏查克感触颇深。20年前,刚从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的他被分配回家乡执教,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紧缺,身为美术老师的他常常需要同时兼顾英语、数学、体育等课程。

  “我在学校里成立了一支雏鹰假日小队,一开始是以美术为切入点,后来因为老师紧缺,我暂代英语,我便在队伍的日常活动中加入了英语背诵这一环。”夏查克回忆道,当时小队成员一天要完成三次英语背诵任务,到最后只有11个人坚持下来。“最后坚持下来的队员,他们的英语成绩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就吸引了不少学生重新加入这个团体,成员一度超百人,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震撼的事情。”夏查克说。

  如何促进乡镇薄弱学校快速改善办学条件?带动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关键。在“八八战略”指引之下,2003年鹿城区实施小学名校集团化办学,2006年鹿城区五大城乡教育集团成立,五所城区名校和乡镇学校“牵手”,以建设小学为总校、藤桥小学为分校的教育集团榜上有名。2022年,温州还印发《促进山区海岛教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乡村、薄弱学校设置定向岗位。政策推动下,近两年,鹿城有158名城镇教师流向乡村学校任教、支教。

鹿城区浙农生态农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携师资课程走进温州市藤桥小学鹿城区浙农生态农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携师资课程走进温州市藤桥小学

  一所东部的优质学校结对一所西部的潜质学校,加之定向岗位的设置,现如今,温州市藤桥小学的教师团队已有83名成员,学校内还增设16个辅助教室用于美术、音乐等课程教学,为素质教育开展提供强大的人力和基础设施保障。

  “从那以后,学校不仅多了‘领头雁’,还陆续吸引了不少年轻有干劲的新教师入职,学校教师队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实现了专人专岗,我也有更多的余力去钻研美育课程。”夏查克表示。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从城市走入乡间,也让更多乡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的梦想得以实现。

  从有到优

  看乡村教学方式变革

  “艺术的熏陶是独特的,也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一路有艺术类活动相伴,他们的个性、心性成长都会更完善。”这是夏查克坚持教授美术课程的初心。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夏查克却遇到了种种阻碍,而家长对乡村教学方式的不信任是其中最大的障碍。“我刚来学校的第二年就领着孩子去参加区里的七巧板比赛。当时有个家长知道了后,脱口就问,‘你们是不是最后一名?’”这句话让当时年纪尚轻的夏查克颇受打击,“我当时就在想,我们一定要拿第一名,证明农村的孩子并不比城里的孩子差。”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乡村教育缺乏“乡村自信”。“过去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大家都铆着劲向城市看齐,导致乡村学校的建设及教学方式都趋于城市化,办学定位有些偏离并远离乡村。”在夏查克看来,这反倒失去了乡村教育的本真。

  “八八战略”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这也意味着乡村独有的文化内涵反过来也能成为教书育人的有效载体。

  2015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二轮课程改革,即新课程改革。鹿城区便借力学校发展性评价实施和新优质学校培育等两个抓手,将原有办学特色和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因地制宜开发出了各具特色的拓展性课程,有力推动学校迅速形成办学特色。

 夏查克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走进艺术家》课程 夏查克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走进艺术家》课程

  在此背景下,温州市藤桥小学选择立足现代化教育和农村传统特色,以生为本,以“新耕读文化”为基石,创新打造本土化的STEAM教育模式——“山水田园课程”。该校不仅建设农耕实践基地,还打造改良稻草人项目式学习课程、农具改良项目式学习课程等一系列“新农耕”课程,充分利用劳动场景、山林田野自然景观等教学资源,以体验、参与、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与乡村的文化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乡村的文化认同感,重新树立乡村教育的“自信”。

藤桥小学的孩子们在农田中上好“开学第一课”藤桥小学的孩子们在农田中上好“开学第一课”

  这也愈发坚定了夏查克发展“自然美育”的决心。跟着学校的脚步,他开始将课堂搬到山林田园间,把大自然化为最生动的写生场所,将泥巴、稻草、枯树枝化为最鲜活的美术工具,带领着这群从乡土长大的孩子们再次用心感受这片土地的温度。“这是孩子们最熟悉的风景,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二者结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可以为孩子带来更多美术上的思考和成长。”夏查克表示。

  也恰是这数十年如一日的“自然美育”熏陶,在后来的七巧板比赛中,无论创作题目如何变化,这群孩子也总能巧妙地借用七巧板的排布展现出独一无二的藤桥文化,凭借衍生创造出的“乡土系列”作品更是拿下了八连冠的好成绩。“凭借这样的成绩,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乡村的孩子并不比城里的差!”夏查克表示。

  对于乡村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不仅于此,在“互联网+”乡村教育的背景下,夏查克成为了温州市第一批“美术+信息技术”融合教育的践行者,不仅带领藤桥的孩子们使用Procreate进行数字绘画,还创作出《走进艺术大师》《图形的联想》等多期新媒体艺术与美术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并在2022年成功获评温州市乡村学校“美育使者”的称号。

  “我从乡村走出来,又回到了这里。未来,我教过的学生们也会从这里走出去,但是,我相信‘自然美育’会让他们真正爱上这片土地,它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中国式乡土文化认同,会吸引他们再度重回这片乡土。”夏查克笑着说。(掌上鹿城客户端 记者 章温曦 通讯员 藤宣)

[编辑:马牧青]